說起孔子,大家都不陌生,他生活在春秋時代,是儒家學說的立派祖師,雖然兩千年來,人們對他的祭拜幾乎沒有斷過,但由于年代久遠,缺乏詳細資料,人們對真實的孔子了解得并不多。
我們從小學習的《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根據他平時的說話和教學而彙編而成的,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古代的統治者都要用他的話治理天下了,由此可見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從古至今對社會各個階層的影響都極大。
如果你隻認為孔子是一介地道的文弱書生,那就錯了,據考究,孔子身高2米2,這是一個魁梧大漢的身材,完全颠覆了現代人對他的認知。與此同時,還有人說,孔子不但又高又壯,而且是一個力氣很大的文武雙全之人,這都是受他父親的遺傳和影響。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纥,當過兵,傳說有2米4高,比姚明還高一頭。在一次戰争中,他所在的部隊中了對方的圈套,就在石闆城門落下的一瞬間,叔梁纥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頂住千斤重的石闆,大部隊才得以突出重圍。
于是人們本着“虎父無犬子”的原則認為,孔子的武藝也不會差,而在《淮南子》中,幹脆把肩頂石闆的事迹放在了孔子身上,并且說他雖然力大無比,但他聞名于世卻是因為才華。
周代時期的貴族教育中,儒家最基礎的課業是“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其中的“射”和“禦”便是後來隻有練武之人才要學的射箭和駕車。而創立儒學的孔子對這“六藝”都不僅非常娴熟,而且還因為這些技能聞名于世,由此可見他是非常擅長射箭和駕車。
孔子有句名言,“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大緻意思是,如果平日裡不對百姓們進行軍事方面的訓練,萬一突然有戰争來臨,他們沒有任何反抗能力,更不能上戰場殺敵,無疑是白白送死。
孔子的儒家學術雖然主張仁和禮治,但深處亂世,隻靠給人講大道理,人們是聽不進去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放在國與國的戰争中也一樣,不主動去攻打别人,但自己的軍事後防一定要準備充分。
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性之乎?學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
孔子的弟子中出了冉有、子路這樣的優秀軍事家,既然他們打勝仗的兵法是孔子教的,說明孔子的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絕對在冉有之上,說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一點也不為過。
因此種種迹象表明,孔子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而是一個通哲學、懂武功、會治國、知兵法的全才,隻是他建立的儒家學說光環太大,掩蓋了其他才能而已。
(歡迎關注小辮兒說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