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圖片攝影 黃志剛
通訊員 胡雪飛
湖北荊州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是一所位于四湖總幹渠南岸的鄉村小學,服務兩岸8個村莊,總共706名學生的就近上學。目前,有3個村莊270名學生居住在河的北岸,每天需要依靠渡船過河上學。
南剅小學有3名特殊的教師——劉禮富、張新華和熊高文。在課堂上,他們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遨遊,幫他們到達“未來的彼岸”;學生上下學,他們變身擺渡人,幫孩子們安全渡過求學路上的河流。
8村莊分列河渠兩岸,學生要過河上學
江漢平原河網密集,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四湖總幹渠是上世紀50年代挖掘的一條人工河,連接着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和第二大湖長湖,是江漢平原重要的農田水利工程。
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坐落于四湖總幹渠的南岸,服務着河渠兩岸8個村莊的學生就近上學。2月16日,今年春節假期後的開學第一天,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這裡,探訪孩子們特别的上學路。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的渡船在四湖總幹渠航行
通過航拍畫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四湖總幹渠的兩岸,呈條帶狀分布着密集的村莊,寬闊的水面将河的兩岸形成一道屏障。
2月16日,俯瞰四湖總幹渠監利市毛市鎮段面。
從四湖總幹渠修建完成起,村民的出行就需要跨越眼前流淌的河渠。行走在河渠岸邊,每隔不多遠,就能看到群衆修建的過河渡口。一條柴油動力的小木船,一個水泥硬化的小碼頭,一名經驗老到的船長,這是村民過河的标配。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的渡船在四湖總幹渠航行
南剅小學校長張文芳是監利當地人。他說,四湖總幹渠起初在南剅村段面的河寬隻有約50米,村民依靠小木筏或搭建木橋便可過河。後來,經曆幾次水利工程的修複,河寬擴展至現在的150米左右,水深最深處也達到七八米,兩岸村民的出行便隻能依靠渡船或橋梁。
南剅小學是毛市鎮三所公辦小學之一,也是離四湖總幹渠最近的一所鄉村小學。如今,該校一至六年級中,每個年級有兩個班,再加上南剅小學附屬幼兒園的學齡前幼兒,全校總共有706名學生。
南剅小學服務的8個村莊中,南剅村、群力村和玉石村3個村位于河的北岸,目前共270名學生在讀,其中還包括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每天需要過河上學。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毛市鎮的集鎮旁,有一座跨越四湖總幹渠的毛市大橋。南剅小學河對岸的群力村、玉石村的村民如果繞行該橋過河,大約有13千米的路程,驅車需要約22分鐘。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放學。
政府部門協作,修建學生專用渡口
近年來,村裡的年輕夫妻,大多都外出打工,他們的孩子很多都留守在農村,由爺爺奶奶照顧。南剅小學的學生,年齡從3歲到12歲不等,80%以上都是留守兒童。
對于隔河相望的學校,住在北岸的村民更願意選擇乘坐渡船送孩子上學。一方面是為了節省上學時間,另一方面則因沒有交通工具繞行。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張新華在駕駛渡船。
南剅村一位村民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以前孩子上學需要借助民用渡口。每天早上,北岸的村民趕早就帶孩子到渡口,争相排隊過河,家長或孩子落水的情形時有發生。
“冬天時,天還沒亮,孫兒眼睛都沒睜開,就要喊他起床。”該村民說,民用渡口的小木船一次能載10人過河,如果趕到渡口的時間太晚,很有可能影響孩子準點上課,“遇上風雨天氣,渡河的時間更長,危險更大!”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張新華在駕駛渡船。
對于常年生活在四湖總幹渠兩岸的村民來說,落水、溺水等事故早就不算是新聞,但孩子們的安全上學問題卻時刻牽動着當地政府和學校的心。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放學上渡口。
2013年底,張文芳向監利地方海事部門反映了學生乘坐小木船渡河的安全隐患。在當地政府、海事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9月,海事部門向學校捐贈了一艘專用船舶,還共同出資修建了學生專用渡口。2016年,當地海事部門又出資重修了學生專用渡口,并提供安全指導、檢查和設備檢修等技術支持,确保學生出行安全。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放學上渡口。
2月17日一大早,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冒雨通過渡船上學。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放學上渡口。
在距離南剅小學約300米的四湖總幹渠岸邊,極目新聞記者看到,學生專用碼頭設有專門的标牌,還有兩個可供學生和值班人員遮風擋雨的候船區。在候船區内,渡口公示牌和各種安全警示标語及注意事項被一一張榜公布。
2月17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熊高文在整理救生衣。
岸邊則停靠着海事部門捐贈的“校園1”号船舶。記者看到,該船舶專門搭建了乘客艙和駕駛艙,船艙内可同時搭載30名乘客,并配備了救生衣等設施設備。
老師培訓成船長,甘當學生的“擺渡人”
2月17日清晨6點半,劉禮富的手機鬧鐘準時叫醒了他。洗漱過後,他便徑直走向四湖總幹渠岸邊的學生專用碼頭,同行的還有張新華和熊高文。他們三位是南剅小學的語文老師,也是“校園1”号船的船長。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劉禮富展示他的船舶駕駛證。
2014年,南剅小學的學生專用渡口建好了,劉禮富自告奮勇,通過船舶駕駛理論和實操培訓,取得了内河船員适任證書,成為一名專業的客船駕駛員。和劉禮富一樣,張新華、熊高文兩位老師也通過培訓加入了擺渡人的隊伍。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張新華在備課。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劉禮富在給學生輔導作業。
當天清晨,監利下起了蒙蒙細雨,極目新聞記者站在岸邊,可以明顯感受到湖面的風浪。7點剛過,張新華檢查完船舶的各項安全設施後,走進駕駛室,伴随着一陣由弱到強的發動機轟鳴聲,“校園1”号船正式啟動。劉禮富在船頭操作鉸鍊,收起登船甲闆。熊高文則在船艙内,逐一檢查并擺放救生衣。
一陣長長的汽笛聲劃破甯靜的河畔,“校園1”号船正式起航,朝河對岸駛去。此時,對岸的候船室已經有家長陪同孩子在等待,聽到汽笛聲後,依次起身排隊。
航行約5分鐘,“校園1”号船到達北岸,學生們正通過碼頭的防滑陂走向登船甲闆,然後有序進入船艙,年齡稍小的幼兒園孩子則由家長護送着上船過河。
2月17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劉禮富在引導渡船靠岸。
“穿好救生衣,有序入座。”熊高文在船艙内維持秩序。劉禮富穿着雨衣,站在船頭瞭望。張新華則全神貫注,操作着手中的船舵,安全航行。
約5分鐘後,“校園1”号船調頭返回南岸,學校的3名值日老師也早早等候在碼頭,引導學生下船,然後列隊入校。
這是南剅小學學生專用渡口忙碌早晨的一個片段,這樣忙碌的場景一直要持續到早上8點前。将最後一名學生送達校園,3名老師才能停船上岸,然後就着一頓早餐,他們開始了一天的教學。
2月17日一大早,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冒雨通過渡船上學。
每天下午4點,3名老師又上船為學生渡河。一天下來,他們要往返河兩岸約20次,總共要花費約4個小時。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渡河後,轉乘校車回家。
今年41歲的劉禮富是南剅小學五(2)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今年是他和另外2名老師幫學生渡河的第8個年頭,“校園1”号至今未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目前,南剅小學渡口也成為全省唯一僅存的學生專用渡口。
“課堂上他教我學習知識,帶我在知識的海洋遨遊。課後他牽着我的手,渡我過河。”南剅小學五(2)班學生張家景是一名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在日記中寫了對劉禮富的感激。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老師劉禮富在開學第一課上,給孩子們上安全教育課。
“孩子們交給三位老師,我放心。”南剅小學二(1)班學生張一軒是一名留守兒童,新春開學第一天,他的爸爸張輝專程到渡口對三位老師表示感謝。
……
“用自己的一點光和熱,照亮孩子們的成長路。”今年61歲的張新華說,希望孩子體會老師的身體力行和良苦用心,感恩社會,感恩偉大祖國。去年退休後,張新華被返聘,繼續擔任船長為學生擺渡。
2月17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在渡船上。
“課堂上,他們為學生在知識的海洋擺渡;課堂外,他們為孩子們跨越求學路過河擺渡。他們終将載着孩子們從現實走向夢想,到達未來的彼岸。”南剅小學校長張文芳說。
2月16日,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放學。
來源: 荊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