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中秋,不是簡單吃塊月餅,全家看場晚會,外出郊遊兩天,這麼簡單的事。理解了它的寓意,就等于溫習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精髓。意義大了去了!
一、“中秋節”的來曆與演進:1、“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這個節日的源頭是周朝(甚至以前)帝王的祭祀活動。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
2、到魏晉時,朝廷是把“中秋”當一個重要日子過的,有“谕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說明在朝廷的帶動下,士大夫也過這個節日。
3、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4、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骈阗,至于通曉。”——宋朝真是一個文化大國,“端午節”也是從那時開始盛行的。
5、明清時代,中秋節已經與元旦(春節)齊名了,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6、2006年,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7、2008年後,中國的中秋節也有了三天的法定節假日。
二、中秋節的傳說1、嫦娥奔月,玉兔搗藥:
那個一氣射下九個太陽的英雄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後羿到昆侖山巧遇王母娘娘,得到得一包長生藥。他舍不得自己一個人成仙,把藥交給嫦娥珍藏,等待時機兩個人一起服下。
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等後羿率衆徒外出狩獵,蓬蒙手持寶劍威逼嫦娥交出長生藥。嫦娥知道敵不過蓬蒙,隻好拿出藥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時向天上飛去。她舍不得走遠,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嫦娥在月宮裡收養了一隻玉兔,教給它采練各種丹藥,可能是為後羿準備的。
後羿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這時他驚奇地發現,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就在屋外擺上香案和鮮果,遙祭月宮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2、吳剛伐桂
漢朝西河人吳剛,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谪到月宮,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命令吳剛砍伐它,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随砍随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3、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代,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起義成功了,大明建立,朱元璋傳下口谕,中秋節這天,讓全體将士與民同樂,并将當年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三、著名的詠月詩詞: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
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4、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唐·孟浩然 5、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唐·白居易
6、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
7、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唐·劉禹錫
8、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淨。 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宋·文天祥
9、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宋·辛棄疾
10、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宋·蘇轼
意境高遠深邃、色彩悲涼滄桑,唱響的是人生豪邁!千古詠月第一人,還是蘇轼。
看看,一個中秋節,凝結着這麼多的文化曆史元素,這還是簡約介紹的幾個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