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家鄉回不去,城市留不下……這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現狀,他們說自己是漂浮着的“無根人”。
正如近日俞敏洪在直播對話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時所說的那樣:實際上現在人的退身之所變少了,甚至沒有了退路……各種因素下,他們隻能往前進。
當焦慮被理解時,年輕人紛紛留言:城市容不下肉體,故鄉放不下靈魂,老俞,紮心了!
2022年的年輕人,焦慮之外,無奈更多。沒有退路的,何止是大城市的年輕人。
受表哥影響,23歲的王明的理想就是畢業去大城市做程序員,進大廠拿高薪……可惜他是2022年的畢業生,這一切因此變得遙不可及。
對于他而言,畢業似乎就是失業,投了幾百份簡曆有互動的寥寥無幾,隻能不斷降低要求。現在的他仍為在家鄉找一份穩定雙休的工作努力準備着。前幾天看到“某汽車公司毀約20位應屆生”的熱搜,王明不禁歎息,也許他們就是“不幸”的一代人,也許這特殊的年份中理想本來就是奢侈的事情。
根據教育部數據所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預計将超過千萬。在龐大的人數 反複的疫情 嚴峻的經濟形勢等多重沖擊下,不管是考研、考公還是就業,2022年的畢業生要面臨的競争都非常大,關于應屆生職業規劃,給出以下建議:
- 明确方向——考研、考公、就業、創業?這四條路,哪條都不會太容易。對于在人生新起點的應屆生們,此刻的選擇更為重要,這可能決定着你們的人生走向。花足夠精力選擇一份接下來你願意付出10000小時去做的事情,勢在必行。選擇要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理想,也要參考身邊前輩的現狀,還要兼顧當下就業壞境,多溝通也多思考,心中有數才能做到理智選擇。
- 精進自己——目前可能很多同學面臨着找工作或者備考的空窗期,即使沒有事情可做也不要讓自己閑下來。作為一個準職場新人,需要提升的東西還有很多,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主動去學習對應技能或者考取相關證書,提升自己的優勢。
- 穩定心态——應屆生身份對考公考編進大廠都很有利,很多崗位都隻針對應屆生開放,所以簽署“三方就業協議”要謹慎。把握好校招機會,職業目标可以根據情況适當調整,但不要因為着急就胡亂投遞簡曆甚至大幅度降低要求,保護好自己五險一金等權益。除了考慮福利待遇,要更重視崗位成長和行業前景,做好長久職業規劃。
夯實基礎才能平步青雲,今年這屆畢業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代。2022年,願你努力,但别焦慮,因為年輕,皆有可能,沉着應對,靜待花開。
26歲的李紅,在教培行業做了3年的輔導老師,“雙減”之後見證了公司一批又一批裁員,終于也迎來了自己的離職。
與往年不同,受行業和疫情影響,今年的求職顯得格外艱難。待業5個月,新工作沒有任何進展,上周看到“某教培機構宣稱不招25 歲大齡教師”的消息,李紅焦慮至極。
她渴望留在大城市,看着空窗期時間越來越長,李紅想到轉行,卻也因為年齡經驗等因素猶豫不決。
一般而言,一個人3~5年才能真正進入某個行業,10年左右才能做到精通。轉行意味着你要放棄之前的所有積累,在新的領域從零開始。做決定前先要認清自己,看清市場,權衡成本,想好退路。關于轉行,有兩個建議:
- 避免情緒化轉行——想想當前行業自己的積澱和前景,以及轉行的原因是不是一時沖動。很多人在壓力之下急于擺脫困局盲目轉行,結果對新領域的行業規則不了解,工作模式與節奏不能适應,把自己推向了另一個“坑”,要付出的代價更多。
- 擇優選擇控制變量——轉行的方向選擇至關重要,建議不要跟風熱門行業,任何行業都會面臨衰退階段。在選擇行業時,多關心時事新聞,時刻關注國家政策。鎖定行業後也要多做調研,身邊的人脈要用起來,和當前從事該行業的人多交流,汲取經驗。确定方向後還要控制變量,行業、崗位、職級,最好别一起變,否則要面對的挑戰将會非常大。
“跳槽窮仨月,轉行窮三年”。大齡轉行,請三思而後轉。要有必成的決心,也要留失敗的後路。
32歲的許文,在北京拿着2萬多的工資,雖然說比在家鄉能掙得多點,但遠遠不足以支撐他在大城市立足。思慮再三他終于下定決心回老家,但在小城市的生活仿佛并沒有比北京輕松多少。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私企的崗位還算對口,工資隻能給到4.5k,五險一金也沒有。最主要的是這裡的工作枯燥乏味,讓許文的每一天都過得很絕望。
從北京到家鄉,對于許文而言仿佛穿越了整個宇宙。大城市前路未蔔,小城市從頭開始更難。放不下肉體的北京,容不下靈魂的家鄉,沒錢沒背景的年輕人到底何去何從?
- 留在大城市——如果你有過硬的本事,有強大的抗壓力,現在的工作還算滿意,那建議再加把勁,畢竟大城市可能性更多。在大城市穩定下來之後,資産增值、個人發展都會得到城市助力,後代的壓力也會相對小一點。
- 回家鄉生活——回老家不意味着躺平,不少人會選擇在大城市積累一定經濟基礎和專業能力,回老家買房結婚,考事業編。離家近,壓力小,照顧父母也很方便。不過小城市也要面臨經濟壓力,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會更艱難。
不管是在大城市尋夢還是小城市堅守,前進都是必然,所謂的退路,不過是另外一個方向前進的道路。或許對于更多人而言,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對于35歲在大連定居的廣志而言,壓力來自工作,也來自生活。上有四個老人要供養,下有兩個孩子要上學,這是一個不敢随便停下的年紀。
在目前的公司做了快10年,工齡越來越長,薪資卻穩如泰山。新來的領導比自己小2歲,新來的員工比自己賺得多,最近的他心态極其不平衡。
廣志也想過跳槽,畢竟這是最快速的漲薪途徑。投了一段時間簡曆後他也終于明白:35歲在職場已經不再是有競争力的年紀,甚至連考公務員的退路也沒有了。
“35歲現象”是個人發展瓶頸,也是職場生态現狀。是人就會衰老,是職場就難免有“年齡歧視”,打工人該如何避免“年齡天花闆”困局呢?
- 認真考量所處行業——所謂“年齡天花闆”是有一定行業屬性的,有些行業越老越吃香,有些行業則更偏愛年輕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擇業或轉行時,除了薪資待遇等短期收獲外,也要考量行業的“年齡天花闆”問題。
- 終身學習提升自我——信息化時代知識技能加速更新,隻有終身學習才能适應職場要求。升職就是突破“年齡困局”的有效途徑之一:工程師可能30歲就是天花闆了,經理總監大概40歲左右……随着層級升高,年齡天花闆也會越來越高甚至消失。如果無法走升職路線,不妨走專家路線,成為“稀缺”人才,對于公司來說,你的替換成本越高,你的職場路就越“穩”。
35歲應該是什麼狀态, 升職加薪?中年危機?逐漸油膩……其實,路都是自己選擇并闖出來的,人生的軌迹本來就是各有不同,做好規劃,不斷提升,職業生涯才能順利前行。
每個時代都是新的征程,每一代人都有新的挑戰。氣候異常、病毒肆虐,2022年的征程不算順利;就業困難、失業欠債、被迫轉行,2022年的打工人也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但我們堅信困難隻是一時的,沒有撤退可言,不如前進再說。扛過疫情,必将所向披靡。
↑本期封面 需要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