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裡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
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麼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麼,曆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建安末年,群雄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天時,孫權繼父兄之業,盤踞江東,占有地利,獨以正統自居的劉備寄人籬下,雖胸懷大志而一事無成,内心自是十分痛苦。
當時劉備依附于荊州劉表。劉表雖然待他很好,但劉備總是很苦惱。一日宴會間,劉備如廁,回來時眼眶含淚。劉表很奇怪,劉備說,因為見到自己“髀肉複生”,感歎時光老去,卻無所作為,所以很傷心。這番話引起劉表疑忌,便讓劉備帶人住在荊州附近的小縣城。
劉備拜訪當地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向他推薦了“卧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說隻要得到其中一人就能得天下。穎川徐庶投奔劉備,也說諸葛亮是當世英才。劉備想讓徐庶去請諸葛亮,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緻也。将軍宜枉駕顧之。”
于是,劉備帶領關羽、張飛,親赴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卧龍崗尋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未見着諸葛亮,第三次才見到。就在卧龍崗的草廬中,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提出“鼎足三分”的計策,令劉備大為傾倒。而諸葛亮也為劉備的誠意打動,同意出山輔佐劉備。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三顧茅廬”。陳壽《三國志》持此說。諸葛亮《出師表》中“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證明了這一史實。
而三國史學家魚豢在《魏略》中另持一種說法,劉備并未屈駕去請諸葛亮,是諸葛亮自願歸附劉備。西晉司馬彪在《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記載。當時劉備屯兵樊城,諸葛亮預見曹操要攻打荊州,于是北行,求見劉備。劉備當時正與衆賓客叙話,因為從未聽過諸葛亮的名字,所以對他毫不在意。過了一會兒,别的客人都走了,隻有諸葛亮還留在那裡。
劉備一向有喜歡編耳毛的嗜好,剛好有客人送來一牦牛尾,他就編織起來。諸葛亮問道:“将軍應有遠大志向,難道平時就以編耳毛度日嗎?”
劉備解釋說:“不過借此解憂而已。”
諸葛亮便開始向他陳述荊州的形勢,以及劉備應該采取的對策,劉備大為動容,覺得人才難得,從此待以上賓之禮。
有人認為“晉見說”符合曆史。因為《魏略》早于《三國志》,且以史料豐富、态度嚴謹見長,魚豢此說應為可信。即以當時情勢分析,諸葛亮既有心輔佐劉備,為何兩次避而不見?況且諸葛亮年方27歲,“皇叔”劉備肯屈節下顧麼?的确令人懷疑。
清代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則兼顧了以上兩種說法,認為諸葛亮開始見劉備的時候,劉備雖以禮相待,但不是很器重他。後來經徐庶的推薦,劉備才三顧見亮,委以大計。諸葛亮對劉備感激無比,并記入《出師表》,以表達自己感恩之情,而忽略了“三顧”之前的“晉見”。
不論“亮詣備”,抑或備“三顧”請亮,總之,君臣相遇,風雲際會,遂成就鼎足三分之事業,留下千古美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