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抑》中:“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在“投桃報李”中桃李是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的東西。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來而不往非禮也。在人與人交往中,國與國邦交中我們都十分注意。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關于“投桃報李”還有一典故。周公當年平定武庚叛亂以後,封康叔於衛,建立了衛國。後來康叔的八世孫姬和,殲滅西戎有功,周平王賜他為衛武公。武公治國開明,多納雅言,深得百姓擁護。
武公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為舉止,既善且良。謹言慎行,不失禮儀,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則衆人皆以君作則矣。人以桃饋我,我以李報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則欺人矣”。當然“桃李”還有其他比喻,就是指學生和人才。所以這裡的“桃李”是指人才或學生的,據說唐朝宰相狄仁傑就曾向武則天推薦了姚崇等數十個人才,後來他們都成了當時的名臣。大家就稱贊狄仁傑: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門下了。
關于“桃李”這裡面也有個不同版本的典故。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在他強勢時,保薦過不少人。後來丢了官,就一人跑到京城,見到一個名叫簡子的人,埋怨以前幫助過的人,在自己危難時都不出來幫他。
簡子笑着對他說:春天種的桃樹和李樹,到了夏天才能在樹下納涼休息,到了秋天命能吃到可口的果實。但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了夏天就不能用來納涼,而到了秋天,它的刺可是要紮人的。
是的,你以前推薦、提拔了不少的人,但都是些不值得推薦提拔的人,這才造成了今天的結果。因此,如果君子要培養提拔人才,也要象種樹一樣,一定要選好對象,再進行培養,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簡子批評子質培養沒有把好關。所以人們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培養的優秀人才稱為“桃李”。而做為老師培養出來的很多學生,就叫“桃李滿天下”。
另一個說法卻是: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才高又叫,知識淵博。由于他得罪了魏文侯,就逃北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這一家也不富裕,子質為了不給朋友增加負擔,就想開個學館,教學生讀書來糊口。朋友騰出兩間空房作為學校。子質收的學生是不分貧富的,隻要願意學習,都可以來。
這個學校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來上學的學生都要跪在桃李樹下拜先生。子質指着結果的兩棵樹給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像這兩栖 棵樹一樣開花結果,為國家做出一番貢獻。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學生們發奮讀書,學到了真本事。後來,這些學生成了國家的棟梁,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他們紛紛在自己住的地方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後來,子質遊曆各國時,遇到了在各地做官的學生,他也看到了學生栽的桃李樹,他無比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此後,人們就把桃李比作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