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的“左”與“右”,原指一種方位詞。然而,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人們卻将“左”“右”與尊卑、高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千百年來,随着王朝更替與社會變革,“尚右”與“尊左”傳統被反複啟用,以緻于“左右尊卑”成了一筆“糊塗賬”。在不同朝代,或是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人們對于“左右尊卑”都有不同傾向。
尤其是漢代,作為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它對“尚右”“尊左”的傾向,曾一度影響到後世對于“左右尊卑”的看法。
上圖_ 西漢版圖
一、兩漢時期以“右”為尊
關于兩漢時期的“尚右”傳統,曆代史家皆有論述。
唐代顔師古注《漢書》曰:“是時尊右卑左,故謂貶秩為左遷。”清人趙翼同樣在《陔馀叢考》中提及:“兩漢尊右卑左,久為定制。”
漢承秦制。漢代的“尚右”傳統,很可能來自秦朝的規章制度。
從二十等爵位制來看,十一級的右庶長,高于十級的左庶長;而十四級的右更,同樣高于十二級的左更。秦朝的官與爵常并為一談,可見秦朝的政治制度已有“尚右”傳統。
漢朝也不例外。就以百官之首的丞相來看,右丞相便高于左丞相。
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
陳平與周勃曾在平定諸呂之亂的過程中立下大功,是以漢文帝繼位之後,欲加封周勃、陳平為左右丞相。可陳平認為周勃的功勞更大一些,遂将位次第一的右丞相讓出。
上圖_ 周勃(?—前169年),西漢開國将領
除丞相之外,朝中其他官職,也大多遵循“尚右”原則。官職高的人,其名單也多在右側,以示尊貴之意。
随着“尚右”傳統的深入人心,“左”“右”在語意環境中的含義,也發生了明顯改變。漢字“右”有了褒義詞性,如“無出其右”等;而漢字“左”則帶有貶義詞性,如“左遷”。
西漢名臣丙吉臨終之前,曾向漢宣帝劉詢推薦人才,分别為杜延年、于定國與陳萬年,并稱“此三人能皆在臣右”。所謂“皆在臣右”,指丙吉認為三人才幹皆在他之上。
上圖_ 丙吉(?-前55年),一作邴吉,字少卿
同樣道理,成語“無出其右”本意是指“無人可位列其右側”,後延伸為“無人可以将他超越”。另有成語“右賢左戚”,亦指“尊重賢能而忽視親戚”。
除此之外,古時還有“豪右”與“闾左”之分。到了後世,“豪右”“權右”逐漸成為世家高族的代名詞;反觀“闾左”,多指代平民。
綜上所述,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語意取向,兩漢時期皆是以右為尊。然而,這個“規律”一旦放到軍職之中,就不再适用了。
上圖_ 李廣(?-前119年)
二、漢代也有“尊左”傳統
漢代重号将軍之中,含有“左”“右”方位詞的,當屬四方将軍。
據《漢書·衛青霍去病傳》:“郎中令李廣為前将軍、太仆公孫賀為左将軍,主爵趙食其為右将軍,平陽侯襄為後将軍,皆屬大将軍。”
按照史家“先書為尊”的習慣,可知四方将軍的排名分别為前、左、右、後。換言之,左将軍的位次應在右将軍之上。這個“規律”,同樣适用于漢末三國時期。
劉備稱帝後,右将軍張飛進為車騎将軍,左将軍馬超則進為骠騎将軍。又按《漢儀》載,骠騎将軍“位次丞相”,車騎将軍“位次上卿”,由骠騎将軍位在車騎将軍之上可知,左将軍在右将軍之前。
上圖_ 張飛(?-221年)
除蜀國之外,魏吳兩國也有“尊左”傳統。
比如左将軍于禁,曾被授予假節钺之職。“钺”掌殺伐,假節钺有生殺大權,可見于禁的權柄更甚于右将軍樂進的假節。又如東吳的左右督,赤壁之戰期間,身為統帥的左督周瑜,明顯比右督程普更有話語權。
綜上可知,兩漢時期雖以“尚右”為主流,但也存在“尊左”的傳統。
上圖_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三、兩漢以“右”為尊,為何還會出現“尊左”傳統?
據上文所述,兩漢時期對于“尚右”與“尊左”的傾向,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分層現象,它以漢武帝在位時期為分界線。
西漢初期(漢武帝之前)在職官、社會風俗等方面,皆有“尚右”傳統,而漢武帝到漢末三國這段時期内,職官(尤其是軍職)當中則出現了“尊左”傳統。
且不論陳平、丙吉二人本就是西漢初期名臣,就連“右賢左戚”、“無出其右”這兩個成語,其實也與漢文帝、漢高帝有關。可見西漢初期的“尚右”傳統,的确頗為常見。
上圖_ 陳平(?-前178年) 曲逆侯
此外,從左将軍位次高于右将軍來看,至少在漢武帝時期,漢代便已經出現“尊左”傳統了。翻開《後漢書·百官志》還會發現:左丞在右丞之前、左中郎将在右中郎将之前、左仆射在右仆射之前… …
這種官職中的細微變化,更多體現在軍職之中。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極有可能是漢武帝執政以後,國家對外戰事的增加,讓昔日的軍功爵制重新回到了朝堂之上。
于是,衛青、霍去病這樣的“闾左”之人,得以憑借軍功“封狼居胥”。随着“居左”之人在朝堂上的比重增加,“尊左”傾向先是在軍職中慢慢普及,而後又影響到了其他官職。
話雖如此,兩漢社會的總體傾向仍表現為“尚右”。
上圖_ 霍去病 西征雕像
據《三國志·牽招傳》記載:“當今之勢,強者為右。”又據《三國志·姜維傳》:“姜伯約據上将之重,處群臣之右。”
可以看到,這一時期與“右”相關的詞語,依舊帶有褒義詞性。
為何朝中官職出現“尊左”傾向,而社會卻依舊以“尚右”為傳統呢?
顯然,這與東漢以後豪族崛起的時代背景有關。
在當時,出身“豪右”的名士們,已經掌握社會中的多數話語權。他們“激揚文字,互相題扶”,利用自己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或訴說自己的價值取向,或傳達自己的政治主張。
于是,在高門世族的影響下,當時的語意取向依然遵循“古制”,并繼續傾向于“尚右”。這逐漸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認知,并對後世産生了不小影響。
上圖_ 房玄齡(579年—648年)
以唐代為例,“尊左”是主流思想傾向。唐初年間的左仆射房玄齡,就在右仆射杜如晦之前。房玄齡善謀略,杜如晦有決斷,因而史稱“房謀杜斷”,而非“杜斷房謀”。
盡管隋唐時期以“左”為尊,但文人們遇到貶官,卻依舊沿用漢代“左遷”的典故。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
另外,李白和韓愈也分别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經典詩篇傳世。
由此可見,雖說曆朝曆代對于“尚右”“尊左”皆有不同傾向,但語意環境中的 “尚右”傳統,仍被當成一種典故流傳下來,并被沿用至今。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全唐詩》《陔馀叢考》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