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效應其含義是: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把由于别人對自己的态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這種現象稱之為鏡像效應。這一效應來源于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庫利指出,所謂“鏡中自我”是指人們通過觀察别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概念。每一個人對于别人來說猶如一面鏡子,反映出它面前走過的别人,這正如人們可以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面容,身材和服飾一樣。個體在想象他人心目中關于自己的行為、态度、性格等,也會時而高興時而悲傷。可見,鏡中我就是他人對自己所作的評價與判斷時所形成的自我概念。這正如庫利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相互可以作為鏡子,都能照出面前人的形象。”
為什麼會發生鏡象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社會化的結果
鏡像效應是社會化的結果,特别是“首屬群體”的影響。一個人來到社會後必須經過社會化,而這種社會化主要就是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與他人、群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影響,從而成為合格社會角色的過程。因此也意味着社會中的群體或他人,對個體的自我評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個家庭的環境中,對孩子不斷進行鼓勵,鏡像效應後的結果是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優秀的人,因此變得自信,反之如果家庭裡的成員不斷批判孩子,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
個體對“鏡子”的認知與評估作用
正如上述所言的,個體隻對重要的“鏡子”做出反應,但是每個人都會自我評估“鏡子”是否重要,如果個人對“鏡子”呈現的評價不認可,并不起到作用。因此個人對“鏡子”反饋的結果有自己的一番解讀。例如:同樣的反饋給到不同的人,會發現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因此個人對“鏡子”本身也有認知和評估的作用。
因此當面對鏡面效應,我們如果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1. 要有正确的自我概念
如何來形成呢?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要站到全方位的照鏡子的位點上去照看。在同一鏡子前照鏡子,你站的方位不同,就可能鏡中我不一樣,因此,不妨全方位地進行照鏡。二是變換角色地照照鏡子,鏡中我是否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說,不要隻站在一個角度上照鏡子,也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照鏡子。作為我們個體不僅要聽好的意見,同時也要聽不同的意見,哪怕是反對的意見也要聽; 使自己能從各個側面、各個層面看到自我的真實面貌,從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2. 要正确的認識鏡子作用
通過鏡子能使自己快速地形成自我概念。但鏡子往往并不能如實地照看客觀的我。因為不同的鏡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鏡子帶有顔色;有的鏡子是凹鏡,有的鏡子是凸鏡等,盡管都是同一人站在前面,但反映出來的鏡中我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當面對“鏡子”(他人或群體反饋時)一定要注意群體或他人對自己的态度出于何種動機,他們這面“鏡子”是否染過色、變了形,這對我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實在太重要了。我國古代君王的“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就點出了個中的真谛。因此,照鏡子時不要盲目地拿來就照,首先要對鏡子加以認知、評估,并盡量多用幾面鏡子照照,照出真正的自我來。
寫到最後:
通過以上的兩種方法就可以讓我們更加正确的應對鏡像效應帶來的影響,并且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