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大二男生,也是心理學愛好者,經常幫助别人解決困難,但當我自己遇到情緒上的問題時,卻難以運用這些知識去自我調節。舉幾個例子:
1.我經常和别人說要自信一點,但當我和一個網友語音聊天時,卻不可抑制地自卑,擔心她不喜歡我的聲音,擔心我說錯什麼話讓我在她心裡形象崩塌,擔心她像網上其他人一樣發現我的一些缺點就逃之夭夭……2.我經常和别人分享面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但當我自己面對考研的壓力的時候,卻是心亂如麻,焦躁萬分,生活被負能量充斥3.我經常告訴一些厭世的人,要學會接受這個世界不完美的一面,但當我自己看到一些事情,比如不同性别遭受社會刻闆印象的影響,我自己卻會産生很多複雜的,悲觀的,煩躁的情緒。我真的不懂培養自信、緩解壓力、理性看待社會的方法嗎?當然不是。但知道很多大道理未必就能過好這一生。所以我很迷茫,該怎麼不僅讓别人知道,也讓自己真正理解和接受這些心理學知識呢?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生而為人,必然會有各樣的的狀态,各樣的問題。學習心理學,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并且在一生的日子去和解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的沖突,并非一蹴而就的。客觀來說,心理咨詢從業者,有一個潛在的要求,是需要自我先療愈與整合的。也就是說,Ta本身,是需要有面對自己的的創傷,修複,整合,超越的能力。這個不是一朝一夕的。
我最初在我的老師那裡實習的時候,老師問我打算花多少時間來完成心理咨詢師的從業。我的回答:”*年。我的老師給出的答案是:“十年”起。現在,我發現,老師說的是對的。
你現在,至多是在學習的路上,何必要求自己沒有一點點問題呢?
看看心理大師們,哪一個,不是帶着一點點“創傷”成為大師的。
你自己也說是“心理學愛好者”,那,問問自己,你為何為平台做回複問題呢?遇到了問題你都是怎麼處理的?你舉的例子: 1.我經常和别人說要自信一點,但當我和一個網友語音聊天時,卻不可抑制地自卑,擔心她不喜歡我的聲音,擔心我說錯什麼話讓我在她心裡形象崩塌,擔心她像網上其他人一樣發現我的一些缺點就逃之夭夭……
你在營造自我形象,并且有自卑地“自我”。你期待Ta人的評價。恐懼自己“說錯話”
2.我經常和别人分享面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但當我自己面對考研的壓力的時候,卻是心亂如麻,焦躁萬分,生活被負能量充斥适當焦慮,是給我們有益處的,所以,不需要消除“焦慮”。而你分享了方法,自己有沒有實踐它們呢?
3.我經常告訴一些厭世的人,要學會接受這個世界不完美的一面,但當我自己看到一些事情,比如不同性别遭受社會刻闆印象的影響,我自己卻會産生很多複雜的,悲觀的,煩躁的情緒。
告訴他人,這是“知”屬于“知識的層面”而自己能面對了(你是要求自己沒有情緒?還是可以與情緒共處?),這是“道”,屬于“體驗的層面”。我真的不懂培養自信、緩解壓力、理性看待社會的方法嗎?當然不是。但知道很多大道理未必就能過得好這一生。所以我很迷茫,該怎麼不僅讓别人,也讓自己真正理解和接受這些心理學知識呢?
你必須先從自己做起,而不是去要求改變他人。在人們尋求幫助的時候去幫助Ta。而不是你認為Ta需要幫助的時候,去幫助Ta(心理學有解釋這種現象,對吧。也有這方面的咨詢技術與理論。)
SO,任重道遠,每一次首先是幫助自己的機會,其次再是幫助Ta人的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