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時候的四大文明古國隻有中國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至今生生不息散發着光芒。“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不顧世俗的偏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将儒家正道思想啟迪世人。來自大唐盛世的詩仙李白,彼時他眼中浪漫绮麗的風光,現在仍然吸引着世人。
在華夏文明的曆史長河之中,除了有熠熠生輝的文學經典,還有流傳于廣大農村地區的民間俗語,這樣看似淺顯粗鄙的語言,卻是人們生活中的妙計。古人曾說“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這句話初讀起來可能讓人發涼,但是這句話的本意并非如此,其中暗含着更深的含義。
無孝無禮,招緻禍害
這前半句“再餓莫吃墳前供”簡單來說就是即使再餓,也不能吃他人墳前的供品。古人為何對此事如此狠厲呢?其實這涉及了一個人的教養與禮儀,還容易導緻禍患。
自古以來,世人都崇尚逝者為大,雖然親人已故,但受其恩澤的小輩也需要年年來緬懷先人。這供品就代表了人們的一份心意,是關乎孝道與禮儀的。倘若平白無故将人家的供品吃掉,即使自身非常饑餓,這樣的做法也是違背人倫的。
其次,這樣的偷吃行為看似不會被人發現,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樣的事迹一旦被人揭發,将會導緻其親屬的憤怒,甚至會将這怒火牽連到自己身上,本身就饑寒交迫,一窮二白,再為自己樹下仇人豈不是會讓生活難上加難。
俗話常說“人活一口氣”,為人處世落入窘境不要緊,生活本身就不會一帆風順,發生坎坷也要把控自己的心性,切不可為了一時的快意而去幹一些偷雞摸狗之事。貧窮可能不會跟人一輩子,但是這為人的名節将會伴随人的一生,倘若這樣的事迹被旁人所知,那自然将會使自身的形象大打折扣,即使遇到良機别人也不會與之為伍,最終隻會因小失大。
男女關系,把握分寸
“再累莫坐人肉凳”其實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般恐怖,反而是生活中一件平常之事,在我們小時候疼愛的父母與長輩總會親切的将孩童抱于腿上,而這“人肉凳”說的就是這一種坐姿。為何古人要如此警戒呢?其實這與古時候的男女關系有很大的關聯。
在古時候,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人們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如果兩人兩情相悅也不能有太過親近的舉動,要發乎情,止乎禮。尤其對于待字閨中的女人來說,名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外與男子相互親近,這事很容易引發流言蜚語,從而敗壞名聲。
身為女子,注重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是有益之舉,但是也要把握好分寸,不然隻會顯得愚昧。在清朝年間,那時的女人們非常保守,有一次河邊發生洪水,一位女子不小心被卷入河中,于是路過的男子便急忙搭救。
在現代人看來這是救命之恩,要懂得回報。但是這位女子在得救後仍然大哭大鬧,認為自己的清白被玷污,甚至要砍下手臂以表名節,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大跌眼鏡,可見當時的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壓迫很深。
小結
古人常說“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其實不僅僅是在指不要吃他人的供品,男女之間不宜太親近這樣的行為舉止,更深刻的是其中所隐含的由社會大環境所造就出來的思想。
古往今來,人們就極為重視孝道,認為“百善孝為先”,偷吃别人的供品是不孝無禮之舉,甚至有損自身的名節與形象,這比填飽肚子要重要的多。雖然民以食為天,但為人處世卻不能夠饑不擇食。其次古代所推崇的男女關系時至今日早已不再适用,男女之間,以禮相待是好事,但是若把握不好分寸過度的保守,甚至危害自己的性命,那隻是愚昧之舉,是思想還未開化的體現。
古人的俗語包含了很多尋常百姓生活的方法,其中有一些是明理,值得人們再次領悟學習,但是也有一些封建糟粕,我們要理性對待,這樣才能讓自身不斷精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