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銅奔馬,别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真正認識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銅奔馬的伯樂。當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贊歎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據親曆者說,當時,讓郭老大加贊賞的兩件國寶是唐代金銀棺和東漢銅奔馬,并且說“這兩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轟動。你們好好宣傳,我回去也給你們宣傳宣傳。”後來,銅奔馬在北京的展覽上才一鳴驚人。
此馬形象矯健俊美,别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它足下踏的到底是不是飛燕呢?
馬踏飛燕是它傳播最廣的一個名字,但其實,當年官方文件确定的标準稱謂居然是“馬超龍雀”?
對于它的名字,存在許多争論,主要分為以下三派:
1、郭沫若說:1971年,郭沫若去蘭州參觀,将其定名為“馬踏飛燕”。這應該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這也是被人認可最多的說法,1970年6月該鑄像被調往甘肅省博物館作為出土珍貴文物收藏時,即以“馬踏飛燕”的名稱登記收藏入庫。
2、一些人支持“馬超龍雀”,他們認為還是要尊重事實真相,文物的定名,不應該以哪個名字好聽,或者哪個名字傳播度更廣來決定。(最後一位朋友重點有點歪)
3、民間流傳說:經郭沫若先生鑒定,命名為“銅奔馬”,所以什麼“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都不正确,銅奔馬才是正解。
這三種說法孰對孰錯,由于未找到充足資料,這裡暫不做評價,但沒有疑問的是,馬踏飛燕确實是它自出土後便有的名字。
後來,學術界也漸漸有了争議,而争議的重點就在于:馬蹄下的鳥,真的是飛燕嗎?之後“飛燕說”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最基本從外型上來講,燕尾應該是分叉的,而這件鑄像的馬蹄下的鳥尾卻呈楔形,那顯然不是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