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老話說,一年兩個春,寡婦遍地分。說是在農曆曆法中,假如一年有兩次立春的話,這一年會被稱為孤鸾年或者寡婦年。
之所以被人稱為寡婦年,是因為兩個立春似乎暗示着“二度春”的意思。古人把“春天”視為洞房花燭大喜,兩度“春天”言外之意是要結婚兩次,因此古人認為良好的婚姻應該是一心一意、白頭到老,而不是半路夫妻“梅開二度”。
“春”在傳統文化中,有“春心蕩漾”的意思,代表着旺盛的“桃花運”。古人又認為,雙春年中“春”多泛濫,說明人在那年桃花運比較多,桃花運越旺盛,人越容易濫情,導緻婚姻非常不穩定,進而造成離婚率水漲船高,這也是民間較為忌諱的地方。
此外,因為古人在主觀上很不待見“雙春年”,在“愛屋及烏”的心理引導下,“雙春年”被古人打上各種負面的标簽,比如“雙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一年兩頭春,黃豆貴如金”,都是在說雙春年年景不好,不利于種植和養殖。
古人的依據是雙春年的冬天比較漫長,不利于牲畜和農作物生長。這種觀念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全年天數是固定的,冬天的寒冷天數增加,必然是春天和秋天的天數在減少的結果。春寒和秋寒的天數變長,肯定是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的。
“貧賤夫妻百事哀”。在看天吃飯的古代農耕社會,糧食是最大的收入來源,糧食收成不好的話,家庭生活會變得相對困難,夫妻吵架拌嘴的日常矛盾也會增加,所以婚姻破碎的概率也會随之上漲。
這種民間傳聞到底有沒有可信度,且看下文分析。
雙春年的由來前邊已經說過,雙春年是指一年當中有兩次立春。
按照以往的慣例,立春一般發生在農曆臘月二十二到二十五,公曆是2月3日到5日。但也有例外,有的時候立春會比較早,在農曆正月初十左右,那麼當年會出現兩次立春,年初一次,到年尾臘月底再出現一次。老百姓把這種情況稱為“雙春年”。
出現兩個立春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這一年的天數要足夠長,按照農曆曆法計算,常規年份一年天數隻有354天,為了找補天數與自然運行的誤差,隻能用閏月來找補。因此,雙春年必定是閏年。
閏年是一種較為熟悉的現象,它一般是按照每十九年出現7個閏年的規律循環往複。照這樣計算,雙春年也并不罕見,說到底是因為閏月的存在,用它來找補天數的方法,跟五迷三道的東西關系不大。
關于雙春年要注意3點
1.看待“雙春年”不能抱着迷信思想,正确的認知是把它當作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它的的确确普遍存在,比如過去十年當中,2012年、2014年、2017年、2020年,再加上即将到來的2023年,這些年份都是“雙春年”,大家也似乎并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妥。
2.所謂“雙春年”并不是古人的說法,極有可能是近代民間炮制的概念。如同2008年的婚育熱潮一樣,有人認為2008年的二十四氣節沒有立春,導緻他們不願意結婚,但已婚的夫婦都搶着生孩子,甚至月份不到都要開刀抱,為的就是能生一個奧運寶寶。這些民間江湖術士的思維真是漏洞百出,沒有立春的年份不能結婚,難道适合生孩子嗎?
3.謠言的興起很簡單。類似“雙春年”“無春年”是寡婦年的說法,完全是一種披着民俗外衣的謠言,制造這種謠言的手段往往十分低端。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一對青年男女到了适婚年齡。女方要催着男方結婚,男方卻不想結婚。如果趕巧當年是“雙春年”的話,為了達到目的,男方完全可以編一個“順口溜”吓唬女方說“一年兩個春,寡婦遍地分”,換做誰聽到這句話,心裡也不是滋味,明知道是假的,但也隻能順從。
那些農諺俗語可以當作一種傳統文化,但沒有必然太刻意地照本宣科。因為時代不同了,看待問題的眼光和思維也要與時俱進。在過去,科學不發達,人類隻能依靠天氣吃飯,故而對大自然産生無限的敬畏,甚至把它擡升到神的層級,這些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荒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