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2月18日電 19日是中國傳統節氣——“雨水”。俗話說:“雨水落,萬物生”,大地又增添了幾分色彩。還記得今年春節期間“走紅”的節目《隻此青綠》嗎?這抹“青綠”,正在“妝點”這個春天。
你所在的城市下雨了嗎?其實“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但不意味着這天一定降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介紹,“雨水”的字面含義即指降水增多,降水形式上開始由雪轉變為雨。這一時期北半球的日照時間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來自東南方海洋的暖濕氣流逐漸活躍,向北遭遇冷空氣,從而導緻南方及黃淮地區乃至更北方降水量增多。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萬物都在複蘇。蔡一夫告訴記者,有氣象資料顯示:“雨水”前後,我國黃淮地區平均最高氣溫已達到5攝氏度左右,平均氣溫則在零攝氏度徘徊,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春意更濃。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眼睛就善于捕捉春天的“蹤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早已把“雨水”時節的秘密總結為“三候”。
一候“獺祭魚”。當你看到冰河解凍,可愛的水獺于河邊捕魚,那就是春天來了。
二候“候雁北”。當你看到排排大雁從南邊飛回,那就是春天來了。
三候“草木萌動”。當你看到丘壑林泉間處處“青綠”,亦有杏花、李花、油菜花陸續點綴。請相信,春天來了。
大自然點點滴滴的變化,都提醒着人們又是一年春耕時。“雨水”節氣被稱為“可耕之候”,此時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大麥、小麥等越冬作物陸續返青,進入拔節孕穗期,對于水量的控制十分關鍵,在華北、西北及黃淮地區,此時的降水量常常還不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有“春雨貴如油”之說,若發生春旱,應及時春灌。對于沒有秋翻的土地,可趁着尚有凍而未化的時機,進行春翻,既能保證播種質量,又能達到抗旱保墒的效果。另一方面,南方地區降水較多,應做好農田清溝瀝水、中耕除草,預防濕害爛根。
2月16日,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農民在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左學長 攝)
雖說冬去春來,但這一時期的氣溫極不穩定。蔡一夫告訴記者,這一時期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氣流交替主導,常常出現寒潮。
2月14日,遊客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報春亭賞雪。當日,一場降雪之後的北京天氣晴好。(新華社記者 尹棟遜 攝)
因此,老話“春捂秋凍”說得有道理。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制劑中心主任朋湯義介紹,春寒料峭,初春的降雨會引起氣溫的驟然下降,要注意“倒春寒”現象,切勿過早減去冬衣,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雨水”前後必須注意保暖,切勿受涼。
“雨水”後,空氣中濕度增加,朋湯義建議,此時應少吃生冷黏膩的食物,建議多食健脾化濕的食物。可選用薏仁和粳米加入适量清水煮成粥,或者可選用芡實、蓮子、白扁豆和适量紅棗加清水制成芡實蓮子羹。也可多食氣味芳香食物疏肝理氣,如佛手瓜加入适當調料涼拌成菜等。
出品:陳凱星、鄒聲文、劉菁
監制:常愛玲、齊慧傑
統籌:楊俠、張紫赟
記者:劉美子、陳諾
海報設計:安徽建築大學安徽省文旅創新發展研究院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安徽分社
聯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