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吃貨來說,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怎麼個體現出重要來呢?表現形式之一就是不能怕麻煩。那又會到什麼程度呢?說出來,可能他們自己都會被吓一跳。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廣大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吃火鍋。一個真正的吃貨,對于先涮什麼,後涮什麼,每樣食材分别涮多長時間,什麼食材搭配什麼鍋底,火鍋中間涮什麼,火鍋邊邊涮什麼,到底是該搭配幹碟還是應該搭配油碟,餐前點什麼開開胃,吃完點什麼溜溜縫,都是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道理。雖然不見得真的拿個秒表守在火鍋邊掐時間,但是起碼的堅持總還是有些最後的倔強,所有的這一切折騰,講究,在别人看來都是麻煩的一步又一步,一條又一條,都是吃貨為了最後入口的那一個美妙瞬間而不惜代價的付出。
不過如果你如果遇到這麼一個人,端起一盤盤食材,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統倒入剛剛開始沸騰的鍋中,無論葷素,不管生熟,拿起勺子攪合半天,用不容分說的熱情強行給在座的每一位連湯帶水,淋漓滴答的舀上這麼一碗,美其名曰“招呼不周”,你會咋想?好家夥,這還招呼不周,那你要是招呼周到,是不是就得把對方直接摁在桌子上填鴨了?說不定還得搭配點辣椒水助助興呢。
遇到這種人怎麼辦?不和他同桌吃飯,道不同,不相為謀。
吃不到一個鍋裡的,很難做朋友。
為什麼突然想起這麼八竿子打不着的一出?純粹是因為一盤蛏子惹的禍。
當然最初的原始欲望還是來自于饞,無他,新鮮的海貨總是令人蠢蠢欲動,尤其是當你在菜市場這樣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地方遇到它,胃口總是會特别的好。
蛏(chēng)子,其實是中國沿海地區一種非常容易見到海産貝類。種類繁多,最著名的兩兄弟一個叫竹蛏,一個叫缢蛏,至于怎麼分辨其實很簡單,一個看價格,一個看大小,大的那個真的比小的那個要大很多很多,但是确實也會比它貴很多很多,吃起來會帶來更加滿足的快感,體會到什麼是大口吃肉。
不過說到營養價值,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區别,所以居家過日子,缢蛏倒是顯得更加那麼小巧可人一些。蛏,在閩南語裡讀音類似“攤”,在瓯語裡讀音類似“青”,拜現在大規模發展的人工灘塗養殖所賜,價格倒是頗為親民,時不時的可以買回來,大快朵頤一番,滿足一下口腹之欲。
蛏子之所以大受歡迎,還有一條就是做起來非常容易,不像鮑魚海參,雖然是地道的珍馐美味,但是一般人沒兩把刷子,是完全沒法駕馭的。買回來清洗幹淨,吐沙之後,大火旺油爆炒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不二法門,配點蔥姜蒜,再來點小辣椒,三下五除二便可端上餐桌。
不過方便是方便,這個做法還是有些小小的遺憾。
蛏子的生長環境注定了它的一生總是和泥沙脫不了幹系,雖然在網上你可以搜索到五花八門的各種吐沙秘笈,鹽水啊,加香油啊,放根生鏽的鐵釘啊,林林總總,千奇百怪,但是所有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需要時間,需要足夠的時間讓蛏子有機會把沙子吐幹淨。
其次,蛏子的殼其實非常薄,大火翻炒的時候,很容易弄碎,然後吃的時候便會不幸中招,雖然不至于有啥生命危險,但總歸是一件不那麼爽的事情。
最後,和所有的貝殼一樣,蛏子身上有的部位能吃,有的部位不能吃,但是能吃的部位和不能吃的部位通常是連在一起的,按照通常的做法,得到入口前才能分離幹淨,技術不熟練的朋友可能還會有點小狼狽。
那麼有木有不走尋常路的做法呢?
有,如果你不怕麻煩的話。
蛏子買回來,用流動水沖洗幹淨外殼表面的泥沙,能多養一會兒就多養一會兒,時間來不及也沒有關系,咱們不是還有不走尋常路的下一步嘛。
取一口廣口鍋,加入足量冷水,扔點蔥姜,倒點黃酒,加一勺鹽,大火燒開至完全沸騰後,把蛏子全部倒入,保持大火狀态,用勺子把蛏子推開,盡可能接觸到足夠多的沸水。蛏子肉質細嫩,很容易熟,所以根據水和蛏子的比例,大約燙個兩三分鐘左右,看到蛏子兩片外殼全部張開就OK了。
這一步的關鍵是水要足夠多,水要足夠熱。
撈出的蛏子用幹淨的飲用水沖洗掉浮沫,如果可以用冰水過一遍,口感會更Q彈滑爽。然後就是最麻煩的一步,燙過的蛏子很容易剝去外殼,順手再把附着在外圈的一層黑邊去掉,撕掉不能食用的内髒,隻留下潔白如玉的蛏子肉即可。這個活兒一點都不難,就是有那麼一點點費工夫,不過要是想吃口好的,咱們就不能怕麻煩。
接下來進入畫龍點睛的最後一步。預先備好的黃瓜絲或者莴筍絲打底,将剝好的蛏子肉擺個造型,蒸魚豉油兩三勺,用微波爐叮一下,澆在蛏子肉上面,撒點切的碎碎的小香蔥花,澆上一勺已經燙的冒煙,急不可待的滾油。
刺啦一聲,可以上桌了。
吃的時候快速拌勻,肥美的蛏子肉,爽口的莴筍絲,吸飽了料汁兒的香氣,清新脫俗,欲罷不能,哦,對了,吃之前記得手機拍照,包你收獲朋友圈掌聲一片。
這麼一番操作,麻煩嘛,确實是麻煩了一點,可是架不住真的好好吃呢。以此類推,還可以來點鹽焗蛏子,蒜蓉粉絲清蒸蛏子,蛏子炒蛋,蛏子炖盅,雞湯汆蛏子,蛏子蘿蔔絲湯等等,隻要我們吃貨想吃,總是有辦法把它做出些新花樣來。
隻要不怕麻煩。
說起來,隻要你不怕麻煩,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難不倒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