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音樂人跨界拍電影,并不是什麼新鮮事,畢竟在這個IP主導一切的娛樂時代,知名音樂人個人的IP,會讓他幹什麼都會順風順水。
但有時候隔行畢竟如隔山,從音樂跨界到電影,也是兩種完全不同藝術邏輯的轉換,雖然有些音樂人的電影,可能獲得了票房的成功,但你也知道,票房的成功并不代表電影本身的成功。
而這一次,王力宏也以音樂人的身分拍起了電影。不過,他的這部名叫《火力全開》的電影,卻和一般音樂人拍的電影完全不一樣。因為這不是一部劇情片,也不是一部文藝片,而就是一部關于音樂、關于他自己的紀實電影。
就電影本身來講,《火力全開》也是一部點和面解決的非常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支點,是2012年王力宏在鳥巢舉行的“火力全開MUSIC-MAN II世界巡回演唱會”,并在這個支點的基礎上,融入了王力宏如何從一名ABC少年,成長為華語樂壇巨星的故事。這看似是兩條線,但又彼此關聯,并因為演唱會的畫面作為支點,形成一種呼應和對應的關系,從影片的結構設計來講,既一目了然,又極賦有層次。
從50TB的影像素材中提煉出一部電影,同時身兼導演、剪輯、制作等工作,這簡直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王力宏。當很多人在讨論王力宏時,永遠隻是集中在他的顔值,以及所有和音樂無關的話題時,很少有人知道,王力宏是一個擅長演奏小提琴、鋼琴、吉他、貝司、鼓等樂器,可以用電腦編程、編曲、制作,同時還能夠錄音、混音的全能音樂人。這麼說吧,一個王力宏走進錄音室,出來的就是一個王力宏加一張王力宏的專輯,全程無須他人陪同,全程無須他人幫助,就這麼簡單!
所以,這次到了《火力全開》這部電影,王力宏親力親為所有的細節,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隻是一個音樂人王力宏,向電影人王力宏的對位換人而已。對于每一個細節的掌握和控制,既說明王力宏對作品要求之高,也說明他對于所有工作的态度,永遠是那麼細緻、細膩。
當然,因為這些工作量,其實也很好地解決了之前歌迷對于王力宏的一個疑問,即這六年多以來,王力宏究竟去哪裡了?因為明顯他的出鏡率和作品數量都在減少,這下也終于揭曉謎底了。
紀錄片是沒有情節的,推動情節靠的就是剪輯,也就是需要從已有的畫面素材中,羅列出一氣呵成、流暢自然的“故事”。一邊是2012年那場盛大的演唱會, 90台攝像機、64隻收音話筒,也從硬件的角度,360度還原了鳥巢的場地,以及8萬多名歌迷山呼海嘯的場景。這是一個巨星的演唱會應該有的樣子,也是一個巨星的演唱會,巅峰的樣子。
這是起點、也是頂峰。
而另一方面,王力宏也用另一組鏡頭,交待了他如何從一個身處美國的華裔少年,一步步成長為音樂人的勵志故事。尤其是作為一名華人少年,他在美國更需要經曆主流社會白人的認同,期間有一組鏡頭,就是最初被同學嘲笑的他,因為音樂得到了同學的認可,還邀請他參加樂隊。
細心的歌迷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其實也正是對王力宏為什麼要做Chinked-Out的解讀,因為正是這樣的經曆,才讓王力宏明白身上的血液,以及音樂裡永恒的基因,并且将在音樂中融入東方元素,當成自己畢生的使命。看過這部電影,再去聽王力宏的《蓋世英雄》、《在梅邊》、《在那遙遠的地方》、《十八般武藝》、《花田錯》、《心中的日月》等歌曲,是不是更有助于你更好了解和理解王力宏呢?
節奏極有張馳的推動,不僅很好呈現出王力宏的個人成長史,直至最後小女的出鏡,不僅很好诠釋出王力宏優質偶像背後,更為優質的父愛形象,其實也為他最近新專輯中的作品《親愛的》,做了一種很好的呼應。
而幕後、台前不斷的穿插,極具震撼力的鳥巢全景,加上有些泛黃的舊時畫面,這樣的互補、互動,也讓《火力全開》有了一種個人自傳電影的味道。
從王力宏的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出,音樂人不是不可以拍電影,但音樂人還是應該充分運用音樂這個支點,将音樂的魅力電影化、放大化,從而拍出一部更好聽的電影。
王力宏做到了!
文|愛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