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為了“一元硬币離婚”的故事嗎?
《蝸居》中的蘇淳在超市寄存東西,投了一元硬币,後來那硬币吐不出來了。回家後海萍大聲責問:“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又掉了一塊錢!”
蘇淳:“不就一塊錢嘛,值得那麼大聲質問我嗎?”
海萍怒火中燒:“一塊錢!一塊錢就不是錢了嗎?有本事馬上給我把那一塊錢拿回來啊!”
蘇淳:“至于這樣嗎?”
海萍更大聲:“我真不明白你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啊?你沒能力養老婆孩子,為什麼還要結婚啊?!我真不明白我當初怎麼嫁給了你!我要跟你離婚!”
蘇淳也來勁了:“好,我同意跟你離婚,黃臉婆!”
親密關系的危情時刻,90%都是如此催生的——在你們吵架的時候。
01
為什麼明明相愛,卻非要相殺?
周末和閨蜜吃飯,她說:“我們又分手了,這回真分了。”
就在前一天,她才發朋友圈秀過男友給她買的姜汁紅糖。狗糧還沒撒完,就突然宣告分手,沒記錯的話,這已經是第4次了。
她男朋友是典型的處女座,發揮良好的時候,會把她照顧得像三歲小孩;可一旦發現了一點不完美,又會死死揪住不放,比她媽還能唠叨。
下班進門忘把鞋子放進鞋櫃,喝完咖啡沒有立刻洗杯子,都可以被念叨一晚上。
她憤憤不平地戳着沙拉盤裡的生菜:“他得多讨厭我,才能事無巨細地挑出這麼多毛病!我都說對不起了,他竟然還自顧自地吐槽。”
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從蜜裡調油到針鋒相對,其實隻需要三步:
- 感受到“不足”:
很早就許諾了一起好好慶祝紀念日,居然在當天傍晚打電話告知你,他要加班;對你的新衣服新發型沒有任何反應,卻在微博上關注了好幾個大胸網紅;好不容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你旁敲側擊地問房産證要寫誰的名字,他竟然面露為難之色……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會讓你心生疑慮:我到底是不是被愛的?
你希望他給你一個肯定的答複。
- 嘗試呼救:
你按捺住起伏的小情緒,嘗試用撒嬌或挑釁的方式,引起他的重視:
可我們都好久沒有約會啦,你不能先把你的破工作放下一會兒嗎?喂,你幹嘛老是敷衍我啊?你看,人家某某的老公就在房産證上加了她的名字,我們都好羨慕呢~你盡量雲淡風輕,顯得不怎麼在意,卻像個溺水掙紮的孩子,如果他不立刻出手相救,就會沉入恐怖而未知的湖底。
- 啟動攻擊:
然而,他還是沒有按照你的期待回應。你内心的那些“不爽”,電光火石般升級為正面沖突:
你就是不在乎我!你人品有問題!你把錢看得比我還重!最後一絲被救的希望破滅,隻好用向外攻擊的方式自救:你沒有給我足夠的愛和重視,沒有及時感知到我的心理需求,這都是因為你是個不可救藥、屢教不改的壞人。
集中火力攻擊,可以暫時減輕受傷的痛楚和挫敗感。
為什麼在相愛的情況下,所有的微妙不滿,常常會迅速演化為慘烈的厮殺?
因為,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在于相互增強自我價值感、獲得自尊。所謂舒适的相處,前提一定是雙方的自我/自尊都得到了肯定,而不是貶損和削減。
伴侶之間有兩種溝通模式:
1.用能夠為彼此“增值”的方式說話,肯定對方的價值和這段感情的意義,傳達出“你對我很重要”“我信任你”的信念;
2.用鬥争來抗議“你沒有照顧到我的價值感”,并提出“你是個感情騙子”“你沒有愛過我”“我們的關系已經被你毀了”等一系列推斷。
這兩種模式的出發點都是對愛的渴望,但結果南轅北轍。
02
最無力的時候,嘴巴最毒
Freda姑娘是我在一次上課時認識的。那年她還不到25歲,卻已經參加過不下10個心靈成長類的課程,聽過無數場講座和分享。
她說,如果不找到一個方法來避免吵架,也許這輩子就隻能不斷地分手了。
哪一次不是熱情如火地投入一段感情,哪一次不是一言不合就暴吵如雷,迅速分手?就像無法擺脫的宿命輪回,反反複複地碾壓着她:那麼愛,卻還是分手。
她也從來不相信和好,破鏡能重圓,可裂痕始終都在。彼此用最惡毒的話互相傷害過,怎麼可能當作什麼都沒發生?
感情真可怕,一旦進入,就像剝掉了保護殼,每一根敏感的神經都裸露在空氣裡,别說吵架,就是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陣陣劇痛。拿不起,放不下,萬般糾結。
标榜女人要強大的那些勵志文,常常恨鐵不成鋼地教育我們:你有事業有能力有顔值,居然還在感情裡患得患失,這麼把男人當回事?有點出息行不行?
可是,沒有人真正做得到。
親密關系穿心而入,喚醒了沉睡的内在小孩和諸多情緒記憶,讓我們瞬間回到了幼年時的狀态,渴求着更多的抱持和肯定。它解除了内在小孩的厚實铠甲,也就是那層社會化自我的外殼,露出了裡面的脆弱層,甚至更深的真我層。
于是,所有的攻擊都直擊要害,難以承受。
Freda的内在小孩有着“吵架=關系結束”的信念和記憶。她不記得父母離婚前是怎樣相處的,隻知道在她兩歲時他們就分開了。
上幼兒園時,她問媽媽:為什麼爸爸不住在我們家裡?因為爸爸媽媽總是吵架,沒辦法繼續生活在一起了。為什麼要吵架呢?因為你爸是個混蛋,他不愛媽媽,也不要你了。長大後,她第一次跟初戀男友吵架,躲在房間裡哭。媽媽推門進來安慰:傻孩子,他都舍得跟你吵架,看你傷心,你還要他幹什麼?
原來,愛與不愛的标準,就在于是否會吵架。是啊,媽媽和繼父在一起生活20多年,真的從未紅過臉。
她眼睛裡開始容不得沙子,隻想找到那個從不對她兇的真命天子。她拼命學習、修煉心性,用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能量頻率,來吸引更高層次的那個他。
前後遇到好幾個不錯的伴侶,卻都在吵架之後堅決分手,任對方如何挽回都無濟于事:你傷害過我,一定還會有下一次。就像我爸爸對我媽媽那樣,不愛,然後抛棄。
Freda的擔憂也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當我們身處親密關系,露出了脆弱層,勢必會增加被傷害的風險。
各種顯性或隐性的,塵封已久或一直在興風作浪的情緒和創傷,都一一浮現,内外交困。有些傷痛,你本來一直用麻藥勉強壓制着,他卻輕而易舉地撤走了你的針管,迫使你直接體驗鑽心的疼。
每到這樣無力的時刻,Freda會啟用嬰兒一樣的原始反抗方式,哭,鬧,嘶吼,像一頭瘋狂的小獸,用所有能夠傷害到男友的話語,去咒罵、攻擊。她都不知道,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可怕的一面。
男友當然要反擊,一來二去,兩個人像扔雪球一樣,把自己無法消化的負面情緒感受團成一團,不管不顧,狠狠地抛向對方。甚至分手後還要相互黑化,她會講自己如何被“渣男”傷害,而他會抱怨自己如何被“作女”折騰。
心裡越怕,嘴巴就越狠。說到底,還是為了護住自己的脆弱之處。
03
“解決者”模式,讓你們越吵越甜蜜
一個女生有次跟男友生悶氣,男友問她沒事吧,她說我沒事。她男友松了一口氣,哦,好吧,歡快地打籃球去了。她更氣得渾身顫抖,淚眼汪汪的。
你有沒有注意過,在和另一半(或其他重要的人)吵架的時候,你的身體總會微微顫抖、僵硬緊繃?
這是憤怒與恐懼的表達方式。
憤怒,是因為再次被踩到了痛處,不被愛、不被認可的感覺又卷土重來,本能地要去防衛反擊;恐懼,是由于長久以來的慣性,堅信争吵就意味着馬上要失去某段自己珍惜的關系。
憤怒與恐懼的交織,是“受害者”心态的典型特征。而當你的自我定位是“受害者”時,他就隻剩下了“拯救者”、“施害者”兩種人物設定可以選擇。
能夠給予愛和包容時,他是“拯救者”;而一旦發生沖突,他就瞬間變成了“施害者”。但無論他扮演了哪個角色,似乎都比你更有力量,能夠左右你的喜怒哀樂。
如何真正走出這個循環往複的三角形Cosplay遊戲?答案是成為“解決者”。
在經典電影《羅生門》裡,針對同一件事,每個人講的故事都截然不同。親密關系中的雙方常常上演同樣的套路,以兩個不同的故事版本洗白自己,黑化對方。
而真相往往在“第三個故事”中,他未必是渣男,你也未必是作女,你們隻是各自帶着創傷和需求,相互索求,卻又求而不得,相怨相怒。
“解決者”的設定,是要對自己負責,解除内心的重重束縛,讓親密關系多一點彈性。你可以通過系統性的自我成長練習,來逐步轉型為“解決者”。以下是幾個行之有效的關鍵點:
- 看到你的心理需求
在看似破壞性的争吵之中,你可以漸漸在情緒中看清自己想讓對方滿足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是一份久違的安全感,一種對自己的肯定和确認,抑或是更深入的精神連結與共振?
如果暫時無法确定需求所在,你也可以循着内心最真切情緒印記去慢慢發掘。
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找到你最難受的那個瞬間,看看那裡存在着怎樣的情緒,那些情緒又在向你呼喊着什麼。不要分析,盡量去感受。
- 放下“我永遠正确”的防禦心态
對自己有了溫柔的覺知之後,自然也會對别人溫柔起來。“雖然我太不明白你為什麼這樣做,但我願意看到和理解。”用這個新的信念,去慢慢扭轉“吵到你死我活,一決勝負”的模式。
“受害者”常常抱着“我弱我有理”的心态,在指責對方的同時,其實也放棄了自己的力量。而“解決者”則願意看到不完美的對方。當然,是在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的前提下。
- 找到情緒出口
看過影片《新婚告急》麼?蜜月途中,男孩看球時女孩大叫:“憑什麼我不能看真人秀?!”
女孩在商場裡血拼時男孩抱怨:“憑什麼我要給你拿這麼多大包小包,還不能找個座位休息一下?!”“憑什麼我們先去看你爸媽,而不是我家人?”“憑什麼你睡左邊我睡右邊?”
當兩個人即将閃電離婚時,也沒想清楚究竟“憑什麼”。你委屈,覺得妥協都是自作多情、自降身價;你生氣,懷疑他是不是被你慣壞了;你焦慮,不知道還要“忍”到什麼程度……這都很正常。
改變慣性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被引動。沒關系,接納就好,我們是想成為“解決者”,又不是想變成聖母。
找一個或幾個自己喜歡的情緒舒緩方法,和内在小孩說說話,做喜歡且有成就感的事情,拿出紙筆來進行無拘無束的自由書寫,這些都是簡單有效的方法。如果無法自己處理好,也可以找信任的咨詢師談一談。
吵架之所以如此傷人,是因為我們總在親密關系中袒露出脆弱的一面,然後我們像個孩子一樣害怕不被對方珍惜,卻忘記了自己明明是有能力去主動解決矛盾與危機。
遭遇吵架,被他的言語和行為誤傷,這些并不代表你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犯了什麼錯,或是時運不濟、注定要在情海中苦苦掙紮。
它不過是一件無比正常且普遍的事情,提醒你要對自己多投注些耐心和關注,順便磨掉你對完美關系不切實際的執念。
你可以不完美,他也可以有很多毛病,你們可以彼此争吵不休,但如果你肯用“解決者”的視角和方式來處理問題,你的親密關系會獲得強大的自我修複力。
良性的關系,即使在一場大吵之後,也不至于淪為一面一分兩斷、再也無法複原的銅鏡。相反,它是鮮活流動的水,抽刀斷水,過後亦無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