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馮夢龍創作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故事,不禁想,倘若俞伯牙與鐘子期不認識,也許鐘子期不會死。
這麼好的一個青年,卻有才無壽,實在可惜。
中國湖北武漢古琴台
那麼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相識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我隻能說是幸運也是一種不幸。
幸運是一對天才得以相見相識,知音得以相遇,這在“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的現實中實屬難得。
而不幸就是知音雖然結拜為兄弟,卻難以長久。
這真像古人所說的,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簡直逃不出這樣的宿命。
試想如果俞伯牙不給鐘子期黃金,鐘子期不去買那麼多的書,還是按過去的生活節奏,白天砍柴,夜晚适當讀書,不至于積勞成疾,按現在的說法就是過勞死。
鐘子期靠砍柴為生,贍養雙親。
所以他白天是讀不成書的,隻有夜晚讀,這樣不免壓縮睡眠的時間,日久天長,嚴重的睡眠時間不足,免疫力下降,招緻風寒。
那個時候也可能營養不良,抵抗力就弱,缺醫少藥,生病了也就一命嗚呼。
可是他的父母怎麼能活得長壽,難道沒有把康健的秘訣告知他?
小說最後的片段,鐘子期的父親告知俞伯牙,鐘子期是如何死時捶胸頓足,看到鐘子期用功,哪裡會想到他會過勞死,後悔沒有提醒他好好休息,保重身體,說自己老糊塗。
不管怎麼樣,馮夢龍創作的這個故事很優美動人。
他們的初次相見,充滿曲折,并不是一見如故。
風流才子俞伯牙剛感受到大自然的暴風雨的動蕩氣象,中秋之夜,滿月高懸,月光似水,見識了天地的陰晴不定,江中賞月,當然不免感到無聊寂寞,無人共鳴。
他為公辦事也随身攜帶瑤琴,可見他的風雅愛好顯而易見。
正像鐘子期說的:“門内有君子,門外君子來”。
他們的相識起源于琴聲,俞伯牙彈琴,此瑤琴非一般的琴,此琴有靈性,琴弦斷,似乎瑤琴在啟蒙暗示俞伯牙,觸發他靈魂上的不安,别有隐情,俞伯牙因琴弦莫名其妙的斷了而生疑,懷疑有歹人藏于附近,借機搶劫或偷竊。
他起先按世俗的常理推測有壞人在附近,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有知音在這藏龍卧虎之地等着他呢,便吩咐随從上柳蔭下或蘆葦叢中去搜尋歹人。
停留在山崖下的鐘子期先是為了躲雨,大雨太猛,鬥笠蓑衣難以抵禦,雨過天晴圓月出,忽然響起悅耳的琴聲,他又是個懂琴聲的人,自然賞月聽曲,沒有離去。
他哪裡會想到彈琴人正彈的好好的琴弦突然斷了,彈琴人疑心,眼看官兵即将搜山發現他在此,會誤認為他就是俞伯牙設想的歹人。
他不得不打自招地出來解釋。
他之所以沒有及時逃走,因為他聽出彈琴的人是個做官的君子。他是個有點學問見識的,不會在聽到俞伯牙對随從說的一番話而驚吓的逃走。
另一方面,他也想見見這個彈的如此好曲子的官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哪裡曉得擁有如此好琴,彈得如此好曲的人竟然聽了他的解釋嘲笑說,山野樵夫怎麼能聽得懂琴聲。
武漢古琴台曠世知音雕塑
這是俞伯牙對底層鄉民的成見,他平常為官接觸的都是上層社會的讀書人和官場上的同僚,他覺得底層人都是沒有文化修養的,更談不上音樂方面的素養,這是他身份地位引起的狹隘偏執的思想。
鐘子期不服氣,說明他很自信也有底氣,說俞伯牙說得不對,批評他小瞧人。
他出口成章:門内有君子,門外君子來。
他雖然對俞伯牙的成見提出反駁,但心中始終認為俞伯牙是個君子。
俞伯牙剛彈的曲子讓他對俞伯牙有了初步的了解,此人不俗,此琴不凡。
俞伯牙見樵夫出言不俗,非一般樵夫的見識。
引起好奇。
便想考他一考,既然說他說的話不對,那就說說他剛才談的是什麼曲。
鐘子期随即答對,說俞伯牙彈的是孔仲尼歎顔回,最後一句未彈完,琴弦就斷了。
這又讓俞伯牙加深對鐘子期的好感。
俞伯牙便邀請鐘子期上船一見。
在初見鐘子期的那一刻,畢竟鐘子期是個鄉野的砍柴人,沒有練習過見官人行禮的習慣。
大大咧咧,這惹起俞伯牙的不高興,他究竟是個官場人,很在乎别人對他的尊重程度,他怎麼也沒想到鐘子期這個小夥子見了他不卑不亢,從容自如,拿他不當一回事,并沒有見到他這個大官誠惶誠恐,屈膝下跪,有失一般小民的本分。
這是俞伯牙作為官場人的虛榮心在作怪,這個風流才子也有世俗的一面。
但鐘子期已經到了船倉,他雖然心中不悅,他的君子作風也不好呵斥鐘子期退出去。
态度上多少有點冷淡,也不叫上茶,隻讓童子搬了一把 小椅子放在鐘子期面前讓他坐下,說明俞伯牙有意識地要與鐘子期保持一定的距離。
然後多少有點以官場的等級尊卑的高傲 來對待這個鄉野 樵夫。
俞伯牙居高臨下地繼續考鐘子期,既然鐘子期對于他說的樵夫不懂聽琴的話認為是謬誤,那麼讓他說說此瑤琴什麼材料做的,何人所做?
沒想到鐘子期從原材料如何選得,何人所做,如何從五根線演變成 七根弦的演變史說得一字不差。
這讓他對這個砍柴的更是刮目相看,内心的好感更加深了。
一次次試問,一次次地對鐘子期的偏見減弱,對鐘子期的崇敬 加深,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他真不簡單。
河南省開封中國翰園碑林景區鐘子期高山流水雕塑
河南省開封中國翰園碑林景區俞伯牙高山流水雕塑
他最後想以自己再彈琴,試試鐘子期是否真聽得懂。
前面的問題隻是說明鐘子期在音樂方面的素養非常高。說明他讀了什麼書,聽了什麼高人關于這把古琴的來曆的講述。
以上講得如何具體、如何生動 隻是說明他有所學習。
不過是他們學習了相同的知識而已。
接下來他要試試鐘子期的悟性怎樣,這是一種天賦,後天學不來的。
他調整琴弦,先彈意在高山,被鐘子期意會為高山,他再彈,意在流水。
隻此兩句,都被鐘子期解讀準确。
這時俞伯牙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态度完全變了,請他入客位就坐,他作為主 人相陪。
鐘子期通過自己流利準确的答題赢得了俞伯牙的尊重,這時的俞伯牙完全否決了自己說樵夫不懂音樂的謬誤,他向鐘子期道歉,收回自己的話,讓鐘子期原諒他的無知。
到這個時候,俞伯牙完全把這個樵夫視為嘉賓、視為知己。
在短短的十幾分鐘時間,他前倨後恭,打破陌生人的界限,問鐘子期名姓和年齡,提議結拜為兄弟。
鐘子期當然是敬重崇拜俞伯牙的,求之不得,自然一口答應。
俞伯牙年長鐘子期一旬,就是大十二歲。為兄,鐘子期為弟。
俞伯牙建議 鐘子期與他同行幾日,去看看外面的山川大地和世界。
鐘子期說家裡有雙親已經年邁,不遠遊。
他怕家中父母有個三長兩短無人照顧,便謝絕了俞伯牙的好意。
俞伯牙見此孝心,也不勉強,隻以黃金相送,過去的結拜兄弟有通财之誼,鐘子期自然沒有推脫,爽然笑納。
這一回去,他可能還是有些自卑的,嫌棄自己才疏學淺,怎麼配得上俞伯牙的賞識。
自然一邊砍柴謀生計,一邊發憤圖強讀書,不辜負俞伯牙的期望,他有點着急,用功過度,反傷了性命。
可惜年方二十七,正是快進入而立之年的青春韶華,卻因過勞死而一命嗚呼。
使他中秋之約缺席。
武漢古琴台俞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知音蠟像
俞伯牙按照約定日期再來時,久等鐘子期不到,他想這回的船不是上回的船,江面上來來回回的有不少的船隻,怕鐘子期不知道他在哪隻船上等他。
他想得多麼細緻,像上回一樣,他還是讓他的琴聲把鐘子期引來。
可惜鐘子期躺在岸上的新墳冢裡,再也不能應聲回應他了。
他好生奇怪,琴聲有哀傷之音,便猜想鐘子期可能因喪父或失母因悲傷而忘了約會的日期。
他決定第二天一早便去拜會,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偶遇來百日祭奠鐘子期的鐘父,鐘子期的父親告知原委。
俞伯牙痛苦嚎哭,招來四野的鄉民前來觀望,他失望之極,彈琴來藉慰九泉之下的鐘子期,瑤琴還是那個瑤琴,可是知音已不在人世了,他痛徹心扉,以極端的方式剪斷琴弦,在祭石上摔破瑤琴。
從此發誓不再彈琴了,并把鐘子期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養老送終。
樵夫中怎麼會有鐘子期如此抱負,修養如此高的人才呢?
鐘子期住在哪裡呢?住在聚賢村,聚賢村分為上聚賢村和下聚賢村,相距三十裡,而鐘子期與俞伯牙相見的地方正處中間,離上聚賢村十五裡,離下聚賢村十五裡地。
鐘子期的父親說,住在這裡的人都是遁世避世的人,不是他的舍親就是他的敝友,他都認識。
可見鐘子期的生長環境是個藏龍卧虎,人傑地靈的好地方。物質不豐富,精神生活卻是富足的。
名字叫聚賢村。都是聖賢君子之輩的人聚居的地方。
所以出現鐘子期這樣的人才也不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