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 | 嚴鼎
文稿 | 嚴鼎
滄浪亭記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餘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餘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禅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複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為滄浪亭也。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镠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不與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遊,呼之為滄浪僧雲。
解說文稿
說起這篇《滄浪亭記》,我們就要提及蘇州古典園林滄浪亭,滄浪亭一是指我國的名亭“滄浪亭”,滄浪亭二是指蘇州的一處古典園林“滄浪亭”。
古典園林滄浪亭是目前蘇州現存園林裡最古老的一座園林。它“略似公共性園林,官紳燕宴,文人雅集,胥皆于此,宜乎其設計處理,别具一格”。園林依水而建,水在園子的外圍,“園内園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際,欲斷還連”。
滄浪亭十分與衆不同。别人家都是亭台樓閣精雕細琢,四時景物精心安排,唯有它疏朗曠遠一派天然。别的園子都庭院深深,以高牆與喧鬧的城市隔離,獨有滄浪亭,一水萦帶,似隔非隔。這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始于公元十世紀的五代吳越國,而得名于北宋文人蘇舜欽。
慶曆四年秋,蘇舜欽被革職。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連續劇《清平樂》普及過,這位北宋文豪中的顔值擔當、第一美男子,身為朝廷直屬的“機關報報社”(進奏院)領導,把公家的舊報紙賣了,和同僚大吃了一頓。這本來隻是遵循慣例,卻遭到削職為民的嚴厲懲罰。這與“慶曆黨争”有關。蘇舜欽是宰相杜衍的女婿,又由範仲淹舉薦,自然被視為一黨。一次公款吃喝,引發朝局動蕩。是政敵借題發揮也罷,是蘇舜欽時運不濟也罷,總之他太倒黴了。
被宋仁宗“除名勒停”黯然離場的蘇舜欽,拖家帶口來到蘇州。蘇舜欽在《滄浪亭記》開頭寫道:“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遊,旅于吳中……”盛夏燠熱,想找塊高爽的地方喘口氣,他在城中發現了一塊草木茂盛、三面環水的“飛地”,一打聽是當年吳越國孫承佑的廢園。于是以四萬錢買下,在水邊修建亭子,命名為“滄浪”。
“滄浪”,取自《孟子·離婁》中記錄的《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楚辭》中也有記載,屈原聽漁父唱過這首歌。蘇舜欽建滄浪亭,不知是以屈子自況,還是勸慰自己,或者兼而有之。以《漢書》下酒的蘇舜欽,不改名士本色。他常乘小舟到亭中遊玩,流連忘返,飲酒賦詩,仰天長嘯,與魚鳥共樂。
滄浪亭裡的逍遙生活過了三年多,蘇舜欽于慶曆八年41歲時病逝。
蘇舜欽去世後,滄浪亭在風雨飄搖中多次更換主人,最後後世進士章惇和鄉貢龔明之各得其半。至南宋,滄浪亭還一度成為抗金英雄韓世忠的府邸。元朝時,滄浪亭廢為僧居。後在滄浪亭遺址上建起了大雲庵,成為吳地文人放飛才情的聚首之地。到了明嘉靖年間,大雲庵出了一個大和尚文瑛,他對滄浪亭的跌宕曆史深有感慨,愛得深沉而熾熱,以身居滄浪亭為傲,因此人稱滄浪僧。他感到滄浪亭曆經四五百年時光變遷,很多景象已今非昔比,應請高人重寫《滄浪亭記》,才能使其重新引起時人的關注。那麼邀請誰來撰寫能引發震動的權威文字呢?文瑛搜索周圍文壇名家,最後将焦點聚集在昆山名賢歸有光的身上。
歸有光(1507—1571),明代傑出散文家,别号震川,其文學水準被時人譽為“明文第一”,并有“今之歐陽修”的贊譽,在當時文壇上赫赫有名無以比肩,因此被文瑛大和尚一眼相中,邀他寫一篇“與時俱進”的《滄浪亭記》。
此時的歸有光卻不敢輕易接手。因為蘇舜欽的《滄浪亭記》已經家喻戶曉,影響深遠,珠玉在前,要想後來者居上,難度相當高,因此很想婉言推辭。但文瑛和尚反複懇求,歸有光終于盛情難卻,接受了撰文的邀請。但如何下筆,還心中無數。
雖然歸有光常去滄浪亭與文人雅集,對園林景象了如指掌,但切不能人雲亦雲步入蘇文的後塵,所以抱定宗旨必須另辟蹊徑,才能使前後兩篇《滄浪亭記》各有千秋。于是,歸有光發揮出自己擅長抒情散文的特長,創作了一篇隻有三百多字篇幅的精短美文,不但記述了滄浪亭的曆史變遷,而且通過古今對比,抒發了作者對世事滄桑的感慨,表現出作者的淡泊胸懷和高遠見識。
歸有光的《滄浪亭記》大約寫于他四五十歲之間,那時他屢試不第,心情與蘇舜欽當時因貶官落難一樣,都是郁郁寡歡不得志的心境,因此在觸景生情中節外生枝,将自己深層思考的見解貫穿在《滄浪亭記》的字裡行間。這篇文章繼承了歸有光一貫追求的樸實文風,形成了真切淡雅且平中見深的獨特風格。
記文一開始就表明了這是受文瑛請求所作,避免了有人會誤解歸有光在與蘇舜欽進行同題争鋒。接着記述滄浪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滄桑巨變。最發人深思的是,文章的結尾處留下了全文的精彩之筆,作者在感慨園亭變化的同時,還總結出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之後……則有在矣”的深刻道理。滄浪亭五百年後還受人尊敬,因為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愛。歸有光從亭想到了人,認為讀書人想要垂名于千載之後,必須不斷留下拼搏的印迹。作者悟出了成就一世英名的感慨。言下之意,就是啟發大家必須從現在開始就要加緊努力。雖然作者未作明白提示,但可以讓人意會,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表明了作者敗不氣餒、奮發圖強的心聲,而且在現實中,他六十歲時第八次向進士沖刺時也終于成功。再聯系到文瑛和尚欽重于蘇舜欽始建的滄浪亭,不言而喻,這是後人“則有在矣”的作為,因此使滄浪亭世代繁華,這就是歸有光更勝一籌的《滄浪亭記》的精髓所在。
名樓名亭的記文一般都是外地名家觀賞之餘有感而發的作品,因此常有不朽名句流芳千古,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名句,國人不但被句意引發深思,而且所涉樓亭也因此聲名遠揚。但間隔四五百年的兩篇《滄浪亭記》不一樣,前者為主人蘇舜欽自己撰寫的作品,後者是新主人文瑛邀請本地文人歸有光撰寫的作品,因此多少帶有自愛自戀的痕迹。但兩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寫得都細緻而生動,因此常被選作古文考題,引發讀者去審美、去賞析。但是兩文中少了一些振聾發聩的佳句妙言,因此《滄浪亭記》和其他樓亭記叙相比,知名度稍稍遜色。
但是,一亭擁有兩篇大家美文的現象還頗為罕見。兩位文壇高人各顯神通,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營造出各自情景交融的審美空間。如果先讀蘇舜欽的《滄浪亭記》,再讀歸有光的《滄浪亭記》,就能全方位了解滄浪亭的前世今生,特别能理解當時失落文人的憂郁心情,也能從他們的奮發圖強中得到激勵和啟發。相比之下,歸有光的《滄浪亭記》後被收入《古文觀止》,因此普及更廣些、影響更大些。
清代滄浪亭又經過數次修複重建,亭子從水邊搬到了山上。如今能看到的大部分建築,是清代以後所建。上世紀20年代,畫家顔文樑先生也曾主持重修滄浪亭,并将蘇州美專遷到滄浪亭裡。
如今滄浪亭高踞在園内土山上,周圍樹木高大,濃陰蔽日,樹老石拙,頗有山林野趣。亭上挂着一副對聯,上聯是蘇舜欽好友歐陽修的詩句“清風明月本無價”,下聯是蘇舜欽自己的“近水遠山皆有情”。
如果說滄浪亭令人追慕是因為蘇舜欽和歸有光,那麼,它還有一份親切感和人情味,來自《浮生六記》。清乾嘉年間,沈三白和芸娘這對神仙眷侶,住在滄浪亭邊。他們是蘇州小巷中的平民百姓,沈三白是清貧的讀書人,隻因《浮生六記》手稿在他去世數十年後,在舊書攤被人發現,才為後人所知。芸娘聰明豁達,深谙生活的藝術,被林語堂稱為“中國文學史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沈三白在《浮生六記》開頭就寫自己生于太平盛世,居蘇州滄浪亭畔,真是上天的厚待,“天之厚我可謂至矣”。他寫與芸娘同遊滄浪亭:
中秋日,餘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婦,未嘗一至間壁之滄浪亭,先令老仆約守者勿放閑人,于将晚時,偕芸及餘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導,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級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裡,炊煙四起,晚霞爛然。……攜一毯設亭中,席地環坐,守者烹茶以進。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
沈三白和芸娘的故事,讓滄浪亭多了些尋常生活氣息。住在滄浪亭邊的這一段,是他們一生中最安定的時光,隻管賭書潑茶、把臂同遊,磨難和困頓還沒到來。良辰美景,青春作伴,可以追憶一生。
沈三白和芸娘的詩意生活,如今被排成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周六晚上會在滄浪亭中上演。據說這是浸入式戲劇,觀衆要跟着演員邊走邊看。看到劇照,并沒有讓主人公穿清人的服裝,我松了口氣。這是一個夢,太實了就不好看了。
《浮生六記》已斷斷續續上演了近兩年,我沒有看過。想着來日方長,不用急,它會演下去,周而複始,不會散場。
滄浪亭在,為我們保留了一個做夢的地方。
嚴鼎中學語文榮譽出品
文稿 | 嚴鼎
音頻 | 嚴鼎
排版 | 張金香
統籌 | 孟滕玲 張金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