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杜甫草堂杜甫雕像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陳子昂逝世10年後出生,又比李白小10歲),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義,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其詩歌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譽為“詩聖”。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際,避禍而到四川。關于杜甫在四川涪江邊梓州(今三台)的生活遊曆這段曆史是他一生重要的時間段。
先來說說梓州和三台的來曆。
梓州即現在四川涪江邊的三台縣,歸綿陽市管轄,縣城境内有浩瀚涪江流過。三台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郪縣開始,至今已2200多年曆史。古老的三台曾在唐代與成都齊名,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
在隋開皇十八年 (598), 改新州置,治所在昌城縣 (今四川三台縣)。《元和志》 卷33梓州: “因梓潼水為名。” 大業三年 (607) 改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 (618) 複為梓州。唐天寶元年 (742) 改為梓潼郡。乾元元年 (758) 又複為梓州。轄境相當今四川三台、中江、鹽亭、射洪等縣地。乾元(公元758年)後分蜀為東、西川,梓州常為東川節度使治,與西川節度使制成都齊名。(轄下涪江全流域、嘉陵江全流域以及長江上遊部分地方)。
三台古城牆
什麼時候梓州改為三台的呢?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設三台縣,縣名以城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縣的來曆:三台山緊鄰三台和射洪(初唐陳子昂故裡,唐詩之江的故事裡重要的詩人)公路和綿陽與三台公路交彙處。據《四川通志》記載:三台山“蔚然奇秀,遠近瞻望如台星,縣因此名。”清嘉慶年間,因三台山古木參天,濃蔭蒼翠,三台縣将“三台疊翠”評為“三台六景”之一,并繪圖存志。在古人眼中,在道教文化裡,三台山蘊含着博大精深的道教星相學文化。山上原來供奉着道家的真武廟。三台之名象征着正直、向上、吉祥,蘊含“天人合一”的道教哲學理念,因此梓州本州取名三台,即現在的三台縣。
無獨有偶,王維(約 693年-761年)一首朋友啟程梓州赴任的離别詩,《送梓州李使君》裡說到:“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Miao 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描繪三台境内處處是參天的大樹,溪流潺潺,更有浩渺煙波的涪江繞城流過;到處是杜鵑的啼聲;遍地是肥田沃土,花田似海。美麗山水,鳥鳴清脆,花香撲鼻,它仿佛是一場視覺、聽覺和嗅覺的盛宴。
在這裡我們來談談杜甫與梓州(三台)。
杜甫所處中唐時期,由于朝廷黑暗,錯失科舉。杜甫懷才不遇,生逢亂世。關心衆生疾苦。詩才橫貫唐代。出道時,緻力于國家社稷,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是杜甫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的縮寫。
杜甫一生壯遊漂泊,行蹤所至保留了許多遺迹與傳說。他曾結廬居住過的地方,後人幾乎都修建有祠廟紀念他。最負盛名的當數成都杜甫草堂,陝西延安、重慶奉節、四川三台(梓州)等地都建有杜甫草堂。
三台杜甫草堂
詩人從762年(寶應元年八月)至764年(廣德二年三月)避亂梓州(三台)一年零八個月。
他是如何到的梓州呢?
公元762年(即唐肅宗寶應元年)七月,因安史之亂戰争流落成都的杜甫,送好友成都尹兼禦史大夫、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嚴武入朝任職,剛到達綿州(治今綿陽市涪城區)時,就如他的詩句“大将赴朝廷,群小其意圖”(《草堂》)一樣,原成都少尹兼禦史徐知道,便在成都發動兵變,自稱成都尹、禦史中丞、劍南節度使,并派兵北斷劍閣,阻止朝廷派兵入蜀平叛;同時,西取邛南、内附羌夷,虛張聲勢,共同叛亂。這夥叛軍在成都作威作福,濫殺無辜,本來安居樂業的成都一時風雲突變,血濺長街、萬人為魚。這讓親曆了“安史叛亂”(安史之亂時間: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的杜甫大為驚懼。他在綿州逗留了一段時間後,便決定赴劍南東川節度使的駐節之地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縣),以避成都徐知道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