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報道2000年,龍門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龛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裡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裡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裡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迄今已有1500年的曆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裡,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龛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阙佛龛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