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很多關于教育的俗語流傳下來,比如形容弟子衆多,會說“桃李滿天下”,指代講學的地點,會用“杏壇”等等。
那麼,為什麼這些和教育有關的詞語會和“桃”、“杏”、“李”這些植物有關呢?
這其中有一些有趣的典故。
子質在“桃樹”、“李樹”下舉辦拜師儀式,故事有所附會
“桃李”在古代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古人對它們多有歌詠。
比如《詩經》中就有: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
是說容貌俊美,後人也有“豔若桃李”的提法。
而和《詩經》的同時代就有一個故事,将“桃李”和教育扯上了關系。
話說,魏國子質在朝堂上得罪了魏文侯。魏文侯勢力極大,是當時群臣領袖,算得上是儒門弟子,但在魏國變法的李悝、有軍神之稱的吳起都是他提拔出來的。
這樣一來,子質就在朝堂上待不下去了,隻能逃走。
子質投奔了一個友人,但這位友人也比較貧窮,子質不想給他增加太多的負擔,于是主動提出要通過講學的方式來補貼家用。
友人見此,就為他收拾出了兩間屋子,用作講學之所。
子質收錄學生同樣也是有教無類,不分身份、地位,但要求他們在院中“桃樹”、“李樹”之下進行拜師。
所以,“桃李”就成為了“弟子”的指代物。
但是這個故事明顯有另一個故事的影子,那就是“召伯甘棠”。
是說周朝建立之初,召伯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公正無私,所以就把“甘棠”指代為聽訟之處。
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一詩之前的小序當中就有句:
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在“桃樹”、“李樹”下拜師和在“甘棠樹”下聽訟,這兩個故事除了主人公和具體情節替換了一下之外,幾乎沒有差别,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桃李”就是“甘棠”故事的翻版。
而子質和“桃李”的故事有另一個版本,也更為可信一些。
子質和“桃李”的故事,是學生背叛了老師
背景和之前較為相似,都是子質得罪了魏文侯,不得不出逃。
但事情的發展讓子質心灰意冷,和友人說,自己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從朝堂中樞到鄉野小吏,都有受到他指點的學生。但如今見到自己仕途失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今堂上之士惡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邊境之人劫我以兵。
這些學生非但沒有站在我的身邊,施以援手,反而為了自己的仕途或者特殊目的落井下石。
這樣的行為讓子質心寒,于是和友人說,以後再也不教授學生了。
聽了子質的抱怨,他的友人開解他說:
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
友人用兩種不同的植物來進行了類别,闡述了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育人”的行為本身沒有過錯,真正出問題的是接受教育的人。
所以,他告訴子質,以後應該辨别人才的品性,然後來決定是否對其施教。也就是隻種“桃李”,不種“蒺藜”。
所以,“桃李”就這樣被指代為優秀的學生,增加了一個限定詞,在如今的語境中同樣存在。
在朝堂上,“學生”背叛老師的事情是極有可能的,不止子質有這樣的經曆,屈原也曾經指出過這樣的問題。
屈原被小人讒害,被君主疏離,而他之前所培養的那些俊才們卻默不作聲,甚至與小人同流合污。
所以他在《離騷》當中說: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将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是說,這些俊才本來是希冀着他們能茁壯成長,成為棟梁。但即使沒有長成,就這樣枯萎了又能如何呢?何必為了苟活而與雜草“蕪穢”呢?
所以,這個故事明顯更為可信一些,它有生活的依據。
“杏壇”與孔子有關,但出現時間較晚和教育有關的,除了“桃李”之外,還有“杏壇”,後世用它來指代學校等場所,這和孔子有關。
據《莊子·雜篇·漁父》中說:
孔子遊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畫面感的描述,孔子坐于高壇彈琴唱歌,教育圍坐在四周的衆弟子。描繪孔子講學的圖畫中往往都是衆弟子圍繞着孔子而坐,和這樣的記載有關。
但是,《莊子》中描寫孔子的話很多都沒有依據,莊子講話也喜歡編造故事,所以他所提出來的孔子坐在“杏壇”上這件事情不一定是真的。
而這個“杏壇”的意思在後來出現過分歧,晉人的注釋就是高台的意思,即“澤中高處也”,不是指種滿了杏樹的講台。
“杏壇”從虛指變為實指,源于宋代孔子後人對孔廟的一次修繕。
宋代的人們以為,既然古代提到過孔子在“杏壇”講學的事情,那麼這個“杏壇”就應該在孔廟中。
可是孔廟裡并沒有這一塊地方怎麼辦呢?那就再造出一個來。
于是:
以講堂舊基甃石為壇,環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
這樣的做法其實不能說牽強附會,因為此時的“杏壇”已經成為了一個符号象征,就寓意着講學之所,在孔廟中興建起一座“杏壇”并不是對曆史不加辨别,而是為了更好地宣傳孔子教育的真谛。
後來,“杏壇”就從專門指代孔子講學之所的含義裡擴散出來,廣泛地指代講台、講壇,所以後世很多書院中也多有設置。
至于将“杏壇”中為何種植“杏樹”解釋為“杏樹”多果,就略顯牽強了。
将人類社會上的事物和自然界中的品物相對應,其實體現的就是古人擅于對品物特性總結的習慣,用此鞭策自身,砥砺前行,其中多蘊藏着為人處世的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