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江躍中)11月27日,上海中心城區首個采用“留改拆”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張園西區煥新揭幕,意味着昔日的“海上第一名園”張園在曆經保護性修繕之後,終于重回公衆視野。如今,她不僅将成為上海石庫門建築新地标,更将成為城市更新的獨特範本,引領下一個百年傳奇。上海市副市長宗明出席揭幕儀式。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張園始建于1882年,是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之一,被譽為“海上第一名園”。以1919年為界,張園作為經營性私園的曆史結束,逐步改建為石庫門裡弄住宅及花園住宅。2018年,靜安區啟動張園地塊保護性征收工作,曆時4年,在張園140周年歡慶之際,張園西區将作為首個對外開放的核心區域對外開放。
張園是清末民初上海的文化娛樂中心,是上海人賞花、看戲、展覽、購物和集會等的好地方。上海第一盞電燈在這裡點亮、上海第一輛自行車在這裡試騎、上海第一個室外照相館在這裡營業、中國第一部話劇在這裡上演……
張園是上海久負盛名的遊樂休閑場所,在上海三大私家名園張園、愚園和徐園中名列第一。後于1918年宣布停辦。1919年3月,28家房地産商購地後紛紛建造石庫門裡弄住宅。
2018年,靜安區啟動張園地塊保護性征收,遵循“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在改造中以保護與傳承上海傳統石庫門裡弄風貌為核心目标。在張園的修繕中實行了“一幢一檔”的方式,張園内42棟、170幢、2053個房間都被清晰記錄在案,工人甚至給每塊地磚都标号進行修繕,盡可能一比一重現昔日風采。從一磚一瓦一門窗,到老建築群牆壁上那些斑駁痕迹,以及屋内原本的布局,甚至每一塊特殊花紋的地磚,修繕團隊都盡量予以保留或還原。
2021年7月,張園啟動保護性改造。其城市更新的意義非凡,有利于改善園内上千戶居民的生活品質,造福周邊市民;以全新理念加強對上海石庫門老建築群的妥善保護和活化利用,在學術和商業範疇上為今後滬上人文保護提供了不凡經驗。
近年來,上海一直高水平推進城市更新。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城市更新主要是以解決居住條件為主的重建舊改;90年代,則是以發展經濟的“拆改留”模式為主,發展商業經濟和生産;在本世紀初,開始注重存量保存和維護,主要代表項目有新天地和思南公館;近10年來,則是圍繞有内涵的有機更新進行操作。
未來,頂級辦公,與商業、藝術文化片區相互滲透,整個張園地塊内還将設置多處高品質公共活動空間,使市民共享城市更新的紅利,生動實踐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
靜安區委書記于勇,市商務委主任顧軍,市文旅局局長方世忠,靜安區委副書記、區長王華,上海海關關長高融昆,靜安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顧雲豪,靜安區政協主席丁寶定,上海建工集團總裁葉衛東,上海華建集團總裁沈立東等參加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