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龍江日報】
5月底的海林市橫道河子鎮,剛剛下過一場雨,清爽的空氣中交織着泥土的芳香、草木的清甜。
溪水從山上流下,順着精心修整的河道穿村而過。水的兩旁,是修葺一新東北特色的土房,有豆腐坊、饅頭店、老酒館、染坊……
這裡是七裡地生态民俗村。在返鄉兩年多的創業者李雲祥看來,如今的村莊面貌就如同一幅宜居宜業宜遊的彩色畫卷——生機盎然、富有活力、充滿希望。
李雲祥
從離開海林到主動回鄉
李雲祥小的時候,橫道河子鎮資源禀賦較好,酒廠、黑加侖加工廠很是紅火。在他的記憶中,橫道河子鎮是個挺讓人羨慕的地方。
1990年,李雲祥參軍離開了家鄉。轉業後他在山東、北京、天津等地闖蕩,最後憑借吃苦耐勞的勁頭和善于策劃管理,他在江蘇無錫站穩了腳跟,負責某景區,年薪百萬。
2019年,47歲的李雲祥作了一個決定,回鄉創業。
為什麼回鄉?
“當時牡丹江承辦第四屆全省旅發大會,海林是觀摩重點。市領導找到我,希望我回去用市場化手段推動家鄉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 李雲祥回憶說,一是旅發大會的機遇,二是市場化手段能讓他放開手腳幹,三是市領導的誠心。“當然還有我的橫道河子情結,我想回去和鄉親們一起做點事情。”
闊别家鄉29年後,2020年初,李雲祥從無錫回到了橫道河子。回來的前夜,在無錫蕩口,借着溫柔的燈光,他寫下了《我要回橫道!》:我要回橫道……傳承“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楊子榮精神,小鎮的兒女們必不甘平庸碌碌,闖出來的小鎮必将會再闖出“新天地”,我願這美好永遠屬于,生活在和曾經生活在那裡的父老鄉親。
李雲祥(中)在修建“林海雪原”景區觀光鐵路現場
從帶動一片到拉長鍊條
重新打造七裡地村是李雲祥返鄉後的“第一炮”。
按照海林市委、市政府“可持續、共富裕、産業鍊、可複制”的總體要求,把“七裡地生态村”作為軸線點,對橫道河子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我們最後總體定位為‘栖裡、八景、十泉、十美’的鄉村振興藍圖。”李雲祥說。
具體怎麼幹?
搭建合作平台、引進戰略資本、提升運營管理,海林市橫道河子文商旅遊公司就此誕生。公司先後投入2800餘萬元對七裡地進行整體改造、環境提升、業态更新和産業布局。2020年6月投入1800萬元啟動一期建設,突出東北民俗特色,複活金溝文化。
以3公裡長的金溝水街為核心的一期項目僅用72天就建成。開業3個月接待遊客突破10萬人次,拉動本地就業100餘人,人均月增收3000餘元。創造了當年開發、當年見效、當年受益的奇迹。
公司以俄式異域風情為吸引核,整體改造1.5公裡橫道河子鎮俄羅斯老街,打造“印象林海雪原”文創工廠、中東鐵路記憶博物館、俄式餐飲民宿等14項新業态為代表的文化藝術主題街區,複活俄式風情業态。
為了在全省旅發大會上呈現穿林海、跨雪原的壯麗場景,公司積極協調鐵路、森工系統解決土地、資金兩大難題,組織項目建設“百日攻堅戰”,将原本需要2至3年建設周期的工程時間壓縮在100天内完成。新建觀光鐵路11公裡,沿途建設治山、夾皮溝等8處站點和林海雪原劇院,植入《林海雪原》《紅燈記》兩部大型半實景演藝項目,打造了集鐵路文化、抗聯文化、影視文化、民俗文化、康養觀光、冰雪運動于一體的龍江旅遊“新地标”,豐富了海林旅遊的“雪虎山水情”多元業态。
從橫道特色到布局全省
“我們要借助旅遊,孵化出豆制品精深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山産特産精深加工、山産品種植、特種養殖等林海雪原特色原汁原味的‘創客’。”李雲祥指着七裡地生态村一個個特色商業業态說。
27歲的石磊磊,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原來在江南有着收入不菲的“創客”店。李雲祥回鄉創業後,他也跟來了。“北方是一片藍海,有着比南方更多的機會。”他做藝創工坊、陶藝和印染的房屋以及設備都是文商旅公司提供,也化解了他的後顧之憂。
“在我的産品規劃中,把陶藝和布藝作為鋪墊,再加上木藝、精工、油畫系列的手工體驗,橫道的文創受衆人群就更大了。” 石磊磊說。
與石磊磊不同,今年45歲的村民于翠會蒸饅頭。于是,公司出資就把她送到山東青島學習中式面點的制作。學成歸來後,她成了文商旅“創客”店的一名員工,每月工資2500元,還交了三險。現在她帶領4名員工制作的花馍很受遊客的歡迎,僅2020年10月就銷售4萬多元,加上她又發展了果蔬面條、黏豆包、山野菜餃子、巧果等,當年為“創客”店營收10萬多元。
如今,第四屆全省旅發大會雖然已經結束,但李雲祥和他的橫道河子文商旅遊公司更忙碌了。記者采訪他時,他剛從七台河回來,又馬上要去佳木斯。
“我們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七台河有好多項目,近期都要開工。鄉村旅遊、少數民族風情旅遊、森林遊,滑雪場都有。黑龍江省的旅遊資源太豐富了,大有可為。”李雲祥表示,他們現在布局全省大環線旅遊。“公司将進一步放大旅發大會效應,聯合區域内文旅企業,通過品牌建設、人才聚集和産業優化,拉動景區景點提檔升級,帶動項目招商開發建設,努力成為區域性文旅全鍊條專業公司,打造全要素綜合發展的文化旅遊産業,為旅遊強省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來源:黑龍江日報
本文來自【黑龍江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