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周莊、麗江、芙蓉鎮,這樣的古村落保護到底保護了什麼?》一文中,我們已經對古村落的保護方式提出了現狀和問題。探其根源,新農村建設在文化建設方面未納入國家規劃,恐怕是問題的根源。
新農村建設的車上沒有文化的座位提起新農村建設,我們就會想起2005年“十一五”規劃對農村建設的描述,概況來說,就是政府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強調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所以,新農村建設是對土地、産業、基建、設施、收入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變革。
但是我們從這份文件中,關于新農村建設的九個章節中,沒有一個是把傳統文化、傳統生産生活方式納入同等規劃建設。
根據規劃要求,全國的新農村建設基本套路相同,根據政策,農村開始大規模集約土地資源,進行了農業生産布局、推進産業化經營。從此村民土地甚至是宅基地都被納入資源整合的範疇,舊屋拆了,重新集中建樓房,如果還沒有集中的地方,舊屋也隻能允許維修不能翻新、翻建。
相當多的地方搞新農村建設,就是長官意志,拆房建屋,集中居住,不顧當地農民的意願,不管是平原、山區,不管有無必要,其目的就是樹立一個新農村建設樣闆。因為樣闆建設可以獲得政府撥款。各個村落可以說是大幹快上,先拆後建,争取資金,而這種套路往往是表面文章,是供人參觀,是所謂的政績,老百姓卻未必滿意。
在規劃政策下,農村大量引進工業項目,中西部地區很多項目都是沿海地區驅離的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大量占用土地,村民開始脫離原有的生産生活方式,住進樓房,需要學習新的技能開始城鎮的生活。有些農民想房前屋後種點地,可是連放鋤頭的地方都沒有。
遠離故土,哪裡還有傳統文化生存的土壤
我們知道,經濟生活決定了文化的發展,過度、簡單的農村現代化建設,讓農村步入了另一個狀态,農民脫離了土地,原來世代居住的村落已經空心化。
農村建設中有一項善後工作,叫做治理“空心村”,由于原住民搬離了傳承了幾百年的老房子,一大批世世代代印刻了傳統文化的祠堂、古街、古水溪、古樹林都被這種善後工作拆除了,古構件、瓦片、石階甚至井欄都被文物商販弄了去,從此這片土地上的文化遺存就此消失了。
這種毫無顧及傳統文化傳承及保護的後果,最終導緻古村落的大面積消失,中華農村的傳統文化及風俗将承受一次不亞于一次文化運動的摧殘。
古村落的保護其實保護了商業,和文化無關。
中國目前開始的古村落保護,其主導部門是住建部,無論從政策級别還是資金、資源的配置方面,古村落保護無法和新農村建設的磅礴大潮相提并論,然而,古村落保護仍舊沒有脫離所謂的商業開發保護的噩夢之中。
古村落開發的商業化、同質化問題飽受遊客诟病。往往是去了一個景區就代表去了很多景區一樣,因為他們的開發全部都是按一個開發方案進行的,開發公司都可以提供租賃、品牌、招商一條龍的服務。
很多古村落在變成旅遊景點的同時喪失了它的原真性。外地的商人帶着鈔票紛紛湧入村裡,成為吃、穿、住、行各行業的老闆,成為新的村民,他們開酒吧、KTV、飯店裡賣的都是當地人都不知道的當地菜,原村民隻能淪落到路邊向遊客兜售低廉的工藝品、水果、小吃等等。開發者甚至生硬地造出一些人工景區,如酒店、廣場等,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
一個沒有曆史感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我們需要一個隽永的曆史文化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月明風清、生活便利的農村,不僅是城市人的向往,也更是農民的向往。我們并沒有真正深入農村,認真去對待農村傳統文化的建設,無論在規劃還是執行方面,我們往往是顧此失彼,也難完美,但是為什麼要我們來規劃呢?難道不可以讓農民自己來決定他們的未來嗎?
謝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