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習社 |
佛陀腳下的秘密
造像萬千,而其中最為我們熟知且數量最多的,還得數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曆史悠久,早至北魏就蔚然成風,留下了無數石窟造像、金屬瓷木佳作。而因佛教流派、角色衆多,其造像類型也十分繁多。
清 丁觀鵬《無量壽佛》 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是釋迦牟尼、彌勒佛等佛造像,還是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造像,又或是密宗上師、護法等造像,往往都會設有一個底座,來襯托造像的威嚴神聖。
根據造型區别,大緻可将佛教造像中常見的底座分為四類:須彌座、蓮花座、方墩座和獅子座。這些底座不僅富有佛教文化特色,還深深影響了中國古典家具等文化的流變......
須彌座
須彌座又被稱為“須彌壇”,是一種十分常見且經典的底座,因為造型優美,還被引入了建築、家具等領域,許多宗教建築、宮殿建築甚至影壁的底座,以及明式家具中的束腰幾乎都仿此做成。
須彌一詞來自梵文音譯,指的是須彌山,原是婆羅門教術語,被佛教引用,它是宇宙的中樞,衆神都在此居住。
如《長阿含經》中所說:“以何因緣有須彌山?有亂風起,吹此水沫造須彌山。高六十萬八千由旬,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四寶所成:金、銀、水精、琉璃。”在佛教觀念中,它就是巨大之極,佛經中的“芥子納須彌”講的就是極小對極大的包容。
而須彌座指的就是中部帶有束腰,上下疊澀層層堆疊的一種佛座。在佛教造像藝術誕生之初,這種佛座就已經出現,如公元2世紀的犍陀羅造像《四天王獻缽》中,佛陀就坐在有簡單束腰的須彌座上。
須彌座在我國出現得也極早,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的雲岡石窟中就有簡單的須彌座,後代的須彌座為了進一步豐富裝飾效果,往往加高束腰,改變造型,在疊澀上加蓮瓣紋等,顯得更為繁複華麗。
南朝梁 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 上海博物館藏
清 銅鎏金釋迦摩尼佛像配須彌座及背光 研習社珍藏
清 銅鎏金嵌寶石金剛總持像 研習社珍藏(仰覆蓮台)
須彌座的重點在于束腰與疊澀,故而造型比較自由,方形、“亞”形和八角形都可作須彌座,其中多角形須彌座還常被作為佛塔台基。
清乾隆 藍地粉彩勾蓮紋佛塔 故宮博物院藏
蓮花座
蓮座的出現源于佛教文化中對蓮花的特殊情結,傳說釋迦牟尼初出人世,行七步,步步生蓮,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華嚴經》中也提到:“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淨土宗還認為,佛國淨土之人均為蓮花化生而來,象征清潔無欲的蓮花在佛教文化中有着十分尊崇的地位。
三至四世紀 大光明神變 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藏
在佛教造像中,蓮花出現得尤為頻繁——捧蓮、執蓮、蓮花頭光、蓮花背光......但最為常見的,還是蓮座。而它的出現,同樣是在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誕生的早期。
蓮座的造型頗多,但總不出仰覆之變化,即朝上和朝下兩種蓮瓣,或肥厚豐腴,或纖長清瘦,還可作重瓣多層樣,或增設其餘紋飾點綴。
其中還有一種似乎結合了須彌座設計的仰覆蓮台,上仰蓮,下覆蓮,精美至極。
北周 周亮智造釋迦像 山西博物院藏(仰蓮座)
清 銅鎏金二臂積光佛母像 故宮博物院藏(覆蓮座)
北魏末到西魏 一佛二菩薩像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雙層覆蓮台)
其實,早至商周,一些陶器和青銅器上就有蓮花模樣的裝飾圖案,出土于河南新鄭的蓮鶴方壺,是一件春秋時期鑄造的精美青銅器,其壺蓋上就有雙層镂雕蓮瓣紋。
春秋 蓮鶴方壺 故宮博物院藏
因此,本就受到認可的蓮紋在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中尤受歡迎,蓮花座也是我國佛教藝術品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底座。
值得一提的是,據學者考證,我國佛教藝術中普遍使用的蓮花圖案,也帶有明顯的中國傳統蓮紋特色,有别于印度式蓮紋。
明永樂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故宮博物院藏
方墩座
方墩座如其名,就是一個簡單的立方體,或長方、或正方,為了襯托佛像莊嚴神聖,往往還會添加錦墊。
追根溯源,這種座最早來自公元前18世紀的兩河流域,在漢谟拉比法典石碑浮雕上,漢谟拉比坐的就是方墩。
而這種方墩出現在佛教造像中,則是在犍陀羅地區的佛教藝術中,印度早期佛教造像中亦有許例子,但與其他類型相比,終究屬于少數。
4世紀 釋迦佛修道像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中國現存佛教造像中,我們也能發現不少方墩座,尤其是南北朝時期的長方形佛座。北魏始光三年(426年)的一件砂石彌勒造像碑中,彌勒就坐在長方墩上。
北魏 彌勒石像
到了隋唐時期,這種造型的佛座已經明顯減少,許多還近似床、寶座、腳踏等家具,難以區分。
獅子座
此獅子座并非十二星座中的獅子座,而是有獅子紋飾的底座,又稱“金獅床”、“金獅子座”。
其實在一些古老的西方文化中,獅子就被視為神權或王權的象征,如印度神話中獅子就是毗濕奴(印度教三相神之一,主管“維護”)的化身之一,還是娜娜女神(古代兩河流域南部最古老的神祇之一)的坐騎。
獅身人面像則代表着古埃及文化對獅子的尊崇,而赫赫有名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所使用的黃金寶座,前端正設有兩個獅頭,椅腿也頗似獅腿。
圖坦卡蒙的黃金寶座
據學者考證,佛教中的獅子座正起源于西亞王座——釋迦牟尼本身就是印度王族,也是佛教領袖,借其彰顯地位更是合乎情理。
公元一世紀到四世紀初時,犍陀羅等地區的佛造像就已經用上了獅子座,不過在當時這種座多為佛陀台座,且還有雙獅座、三獅座之分,在秣菟羅地區甚至還出現了翼獅。
公元2世紀 佛陀坐像
獅子被視為佛陀的前身,佛陀說法就被成為獅子吼,如雷貫耳,能降服一切魔鬼,“能聽聞者,皆具有大善根功德”。故而獅子的形象被大量使用在佛陀造像中。
清 《華嚴經變相圖》(片段) 弗利爾美術館藏
這一特别的造型随着佛教的傳播大概在三國時期就進入了中國,逐漸形成了中國式的獅子座:獅子的姿态等都有了顯著變化,在情态上也更為接近動物,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
從現今流傳的獅座造像中我們可以明顯發現:佛教造像中的獅座往往是在須彌座、方墩等基礎上增添獅子形象;且獅子往往不孤立存在,而是搭配菩薩、淨瓶等佛教經典形象,而中國式獅子座還會有博山爐、力士等特色圖案。
十六國 佛坐像 河北博物院藏(雙獅座中間為寶瓶蓮台)
東魏 郭妙姿造釋迦像 山西博物院藏(方座刻博山爐與雙獅)
其實,對于懷着敬畏虔敬之心的信徒而言,哪怕僅僅是佛陀造像的附屬之物,也絕不能敷衍胡設。故而,我們才能在流傳至今的衆多佛教造像上,看到精美佛座的諸端變化。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