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沒有體會過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生日這些節日的特殊氛圍,生于農村的我對于這些其實是很陌生的。就算是教師節也隻有在學校的時候會提及一下并沒有所謂的給老師送卡片寫祝福語這些事情,而每年的父親節、母親節、生日這些日子也就如同平常日子。
自從獨自住在一個房子裡的時候親情就已經開始慢慢淡薄——不知道是從六年級還是初一開始的,但是在那之前父母外出務工離别的時候會有眼淚。并且跟随在伯父身邊每次他外出的時候也會纏着他一起去,記得有一次伯父騎着摩托車帶着伯母去縣城而無法帶我去,我追着車子跑出了村子跑到了直通縣城的那條大路上。
親情是什麼時候開始“淡薄”的呢?自從每天睡在一棟空蕩蕩的房子裡,每天一熄燈就害怕鬼怪的時候。
從上初中起就開始住校,不知道為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自己無法面對衆人說話了,然後直到高中直到辍學前,一直在學校和空蕩的房子裡徘徊。
到社會是為了什麼?
為了自由和反抗以及自己的夢想嗎?
對啊自由不管是人生的自由還是經濟的自由都是當時我迫切想要得到的,而夢想我知道這樣做不過是遠離它罷了。
想要自由不想要羁絆自然對親情也會越發的淡薄,但作為一個受傳統文化長大的人是舍棄不了的親情的;就算你能夠舍棄掉那麼情感也無法舍棄那份責任和關系。
我對父親有深切的情感嗎?
我知道我是沒有的。對某個人的情感從不會因為某個人的身份而改變,對一個人沒有深切的愛就是沒有。
父親節的那天我沒有給父親打電話,而他打給了我。雖然隻是一些簡單的家常話,但是我能夠體會到他渴望我對他的愛,而我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現在無法幻想我當父親的感受,也不願意去成為一個父親。父母的愛能夠體會到,但我能做的是什麼呢?
所能做的隻能是盡量讓他們滿意,讓他們不再為我操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