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态心電圖是指長時間連續記錄的體表心電圖,1961年由美國人Norman J. Holter發明問世,也稱為"Holter"。它能長時程連續、動态記錄心電圖,獲得一過性心電變化,有助于明确症狀與心電圖改變及生活狀态之間的關系,能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發生規律、指導治療、估測預後。目前在臨床上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動态心電圖
(1)分析複雜的心律失常:動态心電圖不僅能夠實時監測和診斷複雜的心律失常,而且還能夠正确判斷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可能的發生機制。
(2)診斷心肌缺血:通過持續2小時的ST段同步監測,補充了運動平闆甚至冠狀動脈造影的某些不足,大大地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檢出率。動态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标準為: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 1mV,持續時間≥1分鐘,2次缺血發作間隔時間≥ 1分鐘。用心肌缺血負荷值表示為:ST段下移幅度*發作陣次*持續時間。
動态心電圖幫助醫生診斷
(3)心率變異性分析:正常情況下,心髒節律會随機體狀況和晝夜時間而變化,這種心率的規則性變化稱為心率變異性。采用Holter技術進行心率變異性分析為無創性心髒電生理檢查技術領域的重大進展之一。心率變異性為定量評估自主神經活性狀态的可靠指标,它對于判斷心髒病預後、預測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髒性猝死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4)檢測心髒起搏器功能:常規心電圖不能反應完整的心髒起搏器功能,持續24小時的心電圖監測可以統計出心髒自主心搏次數、起搏器工作次數及心律失常情況,有助于正确評價起搏器功能,特别适用于高智能心髒起搏器,如雙腔起搏器、頻率應答起搏器和埋藏式自動起搏除顫器等。
(5)臨床應用新進展:動态心電圖臨床應用的新進展包括窦性心率震蕩、T波電交替等新技術和新概念,并已逐步應用于臨床。此外,動态心電圖可以初步篩選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病人,這對于臨床篩選高危病人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随着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動态心電圖監測技術的不斷更新,動态心電圖檢查已經成為臨床醫生評估和診斷心髒疾病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