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圖片中這青青蔥蔥的綠葉植物是什麼嗎?為什麼今天大街小巷的很多人手中都拿着一束呢?
讓我來告訴你吧!這看起來其貌不揚的植物雖不是奇花異草,也不是美味佳肴,但卻勝似奇花異草美味佳肴,它就是荠菜。之所以人們手中都有一束,那是因為今天是農曆三月三
一、三月三是什麼節?
農曆三月三是古代的上巳節古老的踏青節,現在已經成為旅遊踏青的好日子。流傳下來有很多習俗,其中荠菜煮雞蛋就是一個重要的習俗。
農曆三月三,國人有吃 荠菜煮雞蛋的習俗。 荠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鮮香可口、營養豐富的野菜,民間有“三月三荠菜賽靈丹”說法。
宋代大詩人陸遊就對荠菜情有獨鐘,曾吟詩贊美:“手烹牆陰荠,美若乳下豚。”甚至說自己曾經“春來荠美忽忘歸”。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也題詩畫稱贊:“三月荠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能名。”祖國醫學認為:荠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在街上看到的,很多人手中都有一束荠菜的原因吧。
二、三月三放風筝
三月三,忙趁東風放紙鸢,是的,放風筝也是三月三的習俗之一。
三月三上巳賽紙鸢、放風筝民俗,起源于民間“斷鹞放災”信仰。初時,人們将所有的災病寫在紙鸢上,待風筝高飛之際,剪斷風筝線,當紙鸢随風飄逝之時,也象征着所有的災病都随風筝一一消逝
到了宋代,放風筝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一直流傳到今天。
陽春三月,空氣清新,陽光和煦,正是草長莺飛的季節,也是人們跟着春光放飛心靈的時刻。
此時一家幾口,或三朋四友來到空曠的草地,手拿着長長細線看風筝徐徐上升,人似乎也跟着緩緩上升的風筝,飛向了遙遠的藍天。
看那白雲悠悠、群鳥翺翔,唱着古老的歌謠,“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筝飛滿天,牽着我的思念和夢想,重回到童年。”
是啊,一邊放飛着風筝,一邊放飛着童年的希望,多年以後我們再放風筝時,回憶起曾經的美好童年,多麼令人難忘啊!
三、與三月三有關的詩詞
中國的詩詞源遠流長,在詩詞的長河中,也留下了許多與三月三有關的詩詞,如唐代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其十五》寫道:
“何處春深好,春深上巳家。
蘭亭席上酒,曲洛岸邊花。
弄水遊童棹,湔裾小婦車。
齊桡争渡處,一匹錦标斜。”
盛唐時代的上巳節真熱鬧啊!有在亭子上擺酒的人,有在江邊看花的人,孩子們在小船上麻溜的劃着槳,婦女們在河邊用水打濕和清洗裙子。
婦女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她們相信上巳節的春水,不但讓人容貌好,肌膚白,還有生育功能呢。男人們在忙着賽龍舟,龍舟競賽熱火朝天。
白居易以清麗明快的筆觸寫出了唐朝的上巳節,三月三。
宋朝陳允平《春詞》中寫道:
“楊柳春風三月三,畫橋芳草碧纖纖。
一雙燕子歸來後,十二紅樓卷繡簾。”
在美麗的三月,雖然不能出去春遊,那就站在樓上看三月的風景吧: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盈盈春水,漫漫長橋。燕子也歸來了,心愛的人,你卻沒有回來,你什麼時候回來,和我依靠欄杆享受美麗的春風楊柳?
“三月三日天氣新,臨川道中愁殺人。
纖纖女手桑葉綠,漠漠客舍桐花春。”
這是宋代陸遊《上巳臨川道中》節錄
陸遊生活在窩囊的南宋,此時的南宋已丢掉了黃淮以北的半壁河山,既沒有盛唐的繁榮和熱鬧,也沒有在家的安穩,但是三月三,依舊風日清新。
他騎着馬,看到了農村的桑田,有采桑女采集桑葉,到達驿站後,這裡不熱鬧,但是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桐花樹,樹上開滿了紫花。
這首陸遊的詩,雖然沒有上巳節傳統那種熱鬧,但是卻寫出了三月初農村自然界那種晚春之美。
桑葉滿田,桐花爛漫。
還有很多詩人也寫過了與三月三上巳節有關的詩句,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你又知道哪些與三月三有關的知識了,歡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