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幼兒園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孩子們天真爛漫,童趣未泯。
原本張以慶導演也是這樣的想法,但他在武漢一家全日制托管幼兒園深入觀察了3、4個月後,發現幼兒園其實是一個提前的成人世界。
在孩子的行為裡能看到大人身上的影子,所以張以慶導演想通過鏡頭記錄下不一樣的幼兒園。
導演帶着劇組在武漢一家全日制托管幼兒園拍攝長達14個月,拍攝了将近5000分鐘的素材。整部影片制作過程更是長達3年之久,最終在2004年完成後期制作。
在70分鐘的成片裡,張以慶用紀實性叙事方式展現了幼兒園的“成人世界”,原來衆生相在幼兒園就已經開始有了。
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尤其是不好的行為。在幼兒園裡,你能看到老師說要檢查課桌幹淨程度,孩子就把原本在課桌上的飯粒掃到地上。
你還能看到脾氣差的小孩在欺負脾氣好的同學,還說:“我能掐你,但是對不起,你不能掐我”。
還有三三兩兩個同學排擠一個同學,讓她不要挨在一起坐,說看到心裡煩。
在導演的鏡頭下,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率真可愛的一面,但更多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他們自私、暴力、精明。
這究竟是人之初性本惡,還是這些小孩在家長的身上看到一些不好的行為,潛移默化,沾染了不好的風氣?
兒童心理學家梅爾佐夫做過一個新生兒模仿能力的研究:剛出生2~3周的嬰兒,已經有模仿大人行為的能力,他們能模仿大人所做的面部表情。
不僅會當面模仿,還會延遲模仿,意思是孩子在學會某一種行為後,會在以後不斷地重複這一行為。
他們還不懂去辨别這個行為是好是壞,隻有全盤吸收。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盡量在孩子面前不要做不好的行為,刻意讓孩子去模仿好的行為。
早熟是趨勢,家長應樹立健康的情感觀在一節課上,老師讓同學用“越...越...”來造句。
有個同學卻說自己越來越喜歡譚新月,因為她長得很漂亮。随後項澤民站起來說喜歡吳貝貝。好好的課,硬生生變成了表白大會。
還有一個女孩在跟同伴聊天的時候說自己要結兩次婚,大婚和小婚。結完婚就可以生毛毛了,甚至連結婚要準備的東西都能說出來。
誰能想到這上面說的居然都是幼兒園小朋友平時的聊天内容,她們的聊天内容已經不局限于今天玩了什麼玩具,看了什麼動畫片,很多是超越她們這個年紀的話題。
她們對感情的認知還是懵懂未成熟的,喜歡一個人僅僅因為一個人長得漂亮。
早熟已經是大趨勢,家長應盡早給孩子樹立正确的情感觀,引導孩子正确表達“喜歡”。
在《爸爸去哪兒5》裡,嗯哼偷親了小泡芙,杜江嚴肅地跟嗯哼說:“您下次親别人要征得别人同意。”兩父子最後達成協議。
而劉畊宏也會告訴小泡芙說:“如果很多人喜歡你,都想親你,那爸爸會很擔心。所以下次如果有小男生親你,你要告訴他,親你需要經過爸爸的同意。”
兩位爸爸的做法很值得學習,兩個孩子在做錯事時,沒有去指責孩子。而是去教他們在喜歡别人的前提下也要懂得尊重别人,和異性之間的相處要懂得保護好自己。
孩子不應那麼早接觸社會的陰暗面影片裡有一些單獨采訪孩子的畫面。
當編導問他們美國911事件、或者日本相關曆史時,他們都能輕松回答。
孩子們的回答讓我有些吃驚,他們真的是還在上幼兒園嗎?
導演特地拍攝這些采訪孩子的畫面是想引出一個問題:
這些孩子過早地接觸到社會的現實和殘酷,會不會讓他們失去一個快樂的童年?
我認為孩子接受社會的現實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對孩子過度地保護,讓他一點都不接觸到,也不建議讓他們過早接觸社會的陰暗面,這樣不利于小孩健康的心理成長。
從小宣揚愛國精神,但也要注意方法。在紀錄片裡,你能感受到這家幼兒園一直有濃厚的愛國氣息。
在看足球比賽時,幾個孩子認為中國打得太爛了,去支持别的國家,老師就說你們不支持中國隊,如果中國隊輸了你們就不要吃飯了。
愛國是必須的,但是老師的做法有些欠缺。
孩子的想法很直觀,就像足球隊比賽,哪個國家比較厲害就支持誰。
老師如果想讓孩子支持自己的國家,多告訴他們中國偉人的光明事迹,讓她們打從心裡喜歡和支持自己的國家。
在一段采訪裡,一個編導問恨不恨日本人?一個小孩說恨,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隻要是日本人他都恨。
老師再問他一個問題,對于你恨的人你長大的時候要怎麼做?他說打回去。
這一段對話,看似是小孩的童言童語,但老師或者家長沒有及時做出正确引導,那這個小孩以後發生什麼事情都會用武力去解決事情,不懂得去思考。
日本侵略中國的那段曆史讓人痛心,作為中國人的确要銘記這段曆史,自立自強,但并不能因為那段曆史就仇視整個國家。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再高學曆的老師也代替不了影片的開頭,小孩被送到幼兒園與父母分别時哭得歇斯底裡。
他們3歲就被送到全托管的幼兒園裡面學習,一周才回家一次。
影片裡有個小朋友總是一個人待着,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看着讓人怪心疼的。
孩子那麼小就開始跟父母分開,去感受集體生活到底是好是壞?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指出,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幼兒園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會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系。
在影片也有這樣的孩子,他經常打自己的同伴。如果有别的孩子過來勸架,他也會打回去,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小孩。
再好的老師也代替不了父母,一個老師要看着幾十個小孩,肯定沒辦法每個小孩都能完全顧及到。
像影片剛開始,一個小女孩碗裡的飯被潑到全身都是,她想叫老師幫忙清理,但她的聲音被班裡其他同學蓋過去了,老師聽不到。
他們想引起老師或者身邊的人注意,就會做一些事情吸引他們,例如打架。
再好的教育是父母,再高學曆的老師也代替不了。過早去幼兒園學習并不能讓孩子赢在起跑線上。
所以孩子還小的時候盡量多陪伴孩子,不宜過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參加集體生活。
孩子從小被束縛不利于思維的開發小孩的天性就是愛玩愛動,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但幼兒園為了方便管理,小孩子會被許多條條框框束縛着,很容易形成定向思維,不利于孩子的思維開發。
孩子每天在幼兒園學習、吃飯、睡覺、玩耍,每天規行矩步地生活,每天晚上還會在熟睡的時候被老師叫起來上廁所以免尿床。
他們在集體生活逐漸被磨平棱角,成為了安分守己的人。
一個叫馬天蘭的小女孩,老師對她的口頭禅就是“馬玉蘭又在害人”,意思是說馬玉蘭很調皮,總是在課堂上跟老師“唱反調”,同學都乖乖坐在椅子上聽課,她站在椅子上,成為班上與衆不同的“大姐大”。
但在後來的鏡頭裡,馬玉蘭安安靜靜趴在那裡,不像以前那麼調皮,也沒了靈性。像是工廠裡按部就班生産出來的商品一樣,失去了有趣的靈魂。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應該按他們的意願自由地綻放,每一種綻放的美麗都應該得到掌聲。
在寫這篇影評前,這部紀錄片我看了兩遍。
第一遍嘻嘻哈哈看了過去,覺得小孩很可愛。
到第二遍的時候,我笑不出來,他們過早離開了父母,被迫參與集體生活,去維持他們的人際關系。有些小孩成熟地讓人心疼。
影片的開頭的一句話:“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是我們自己...”
看他們的日常像是看到小時候的自己,也像是看到現在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