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農村運輸工具實在多,有汽車、拖拉機、摩托車、電動車、三輪車、自行車等,最落後的就要算闆車(北方叫架子車),闆車現在雖然落後,但它比起肩挑的扁擔還是先進了許多。在漫長的農耕時代,扁擔發揮着重要作用。
在傳統農耕時代,扁擔是最簡單、最古老、使用最廣泛的運輸工具。扁擔,有竹扁擔,木扁擔,南方多用竹扁擔,北方多用木扁擔;有單扁擔,帶鈎扁擔,單扁擔赤條條、光溜溜,中間較寬較厚,兩頭漸窄漸薄,主要用來擔莊稼柴草,帶鈎扁擔與籮筐配合用來擔糧食或糞土;有短扁擔,長扁擔,短扁擔大約四五尺,挑小件東西,長扁擔可達六七尺,挑大件東西。有一種專門用來挑擔走遠途的長扁擔,現在是很少見到了。它的兩端上翹成弓形,這種兩頭翹扁擔主要用來挑體積較大的東西,以便挑起後能夠離開地面。
木扁擔大多采用桑木或其它質地結實而富于彈性的木料制成,用扁擔挑東西走路的時候,随着均勻的腳步,兩頭一起一伏、一上一下,閃悠悠的,猶如大雁展翅飛翔,很好看,很優雅。
從前,人們挑着擔子在村裡地裡運送莊稼柴草或糞土雜物,甚至出遠門、走四方。扁擔與農家朝夕相處,成為人們的親密夥伴。扁擔雖然很普通,但有着自己的性格,如同山裡的男子漢:忠誠樸實、簡單直率、堅韌不拔、吃苦耐勞。
與扁擔相關的,民間流傳的一些俗語也挺有意思:“有理無理三扁擔” ,這是指“快刀斬亂麻”以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看似不公平,不分是非,卻能有效平息紛争;“扁擔上睡覺——想得寬。”這是形容身居險境心要放寬,像是在寬慰人,更像是自我安慰;“放下扁擔,就打賣柴的”,與“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是一個意思,是在抨擊和諷刺那些不忠厚、不地道的人。拿扁擔說事兒的這些俗語,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作者:楊曉航
原創: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