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海市民詩歌節 “詩意上海詩歌月”以一場特殊的讀詩活動“用詩歌點亮未來——為盲童讀首詩”開場。台下聽衆中有一半都是盲童學校的學生。
滬上著名朗誦藝術家劉廣甯、陳燕華、狄菲菲等為了這些特殊的孩子,從幾百首詩歌中反複挑選了11首适合盲童聆聽的詩歌,用最适合他們理解的方式朗誦出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何其芳《歡樂》、泰戈爾的《金色花》、顧城的《我們去尋找一盞燈》、高洪波的《我的太陽》等詩歌,上海市盲童學校的學生也和這些朗誦家“同台競技”,朗誦了《牽手》《春雨》兩首詩。
活動策劃人、東方教育時報總編輯徐建華說:“舉辦‘為盲童讀首詩’活動,不僅是讓那些眼裡看不見世界的孩子能感受到詩歌之光的照耀,走出更加明亮的人生,同樣也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能用詩歌點亮一盞明燈,用詩歌之美溫暖我們前行的路途。”
2017年6月3日,上海作家協會,朗誦藝術家在為盲童朗誦詩歌。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韋毅 圖
盲童是“可能寫出很好的詩歌的”
在詩歌朗誦之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蕭萍給盲童孩子帶來“六月的童詩現場”的演講。蕭萍發給孩子們許多跳跳糖和棒棒糖,讓他們體會糖果在舌尖上綻開的感覺。
“我覺得跳跳糖有時候甜甜的有時候又酸酸的。”一個孩子說。
“我覺得有人在我的舌頭上踢足球,還有人在上面射箭。”一個孩子說。
“其實把這些句子連綴起來,就是一首小詩。” 蕭萍想以此告訴這些孩子,讀懂詩歌,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要用心靈觸摸詩歌,第二要明白詩歌是日常的,第三,詩歌是一種共鳴,是人和萬物的心靈相通。
“我覺得在這個幾個方面,盲童和其他孩子都是一樣的。” 蕭萍甚至認為,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很多孩子都太依賴于視覺,打遊戲、玩pad,都是在用眼,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感官功能其實一直在被削弱。所以,在給小學孩子的詩歌課程中,她加入了嘗糖果的環節,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感受跳跳糖感受雨滴。
“而這些對盲童孩子來說是天然的,他們沒有視覺,所以觸覺、味覺特别敏感。我覺得也許世界為他們關上了一扇門,也打開了很多扇窗。他們是可能寫出很好的詩歌的,這隻不過是一個開端。所以我覺得這個活動特别有意義。” 蕭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盡量讓他們上這個台”
主辦方将讀詩會上的詩歌印制成冊發給孩子們“閱讀”,左手頁是文字,右手頁是供觸摸閱讀的盲文,僅僅是十幾首詩,也印出了厚厚一冊。
台下的孩子用手逐字逐句地“讀”,台上的孩子認真地朗誦,下台時用手搭着前面孩子的肩膀,綴成一串離開。
短短一個小時活動就可看出,他們生活中有很多不便。他們自己或許也明白,或許已經習慣了,但他們并沒有被種種不便利打敗。
“參加這個活動,也是為了為孩子們搭建舞台,盡量讓他們上這個台。”上海市盲童學校德育副教導張紅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盲童學校涵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除了文化課,老師們也很注重孩子們課外興趣的培養。
“今天活動有27個學生參加,從一年級的孩子到初高中的孩子都有。表演詩朗誦的有14個孩子,朗誦了兩首詩。學校裡有許多社團活動,其中有一個是朗誦組,把喜歡閱讀朗誦的孩子吸收進來,有專業老師指導。今天來參加活動的就是這些平時喜歡朗誦和詩歌的孩子。” 張紅志說。
小學部學生朗誦的《牽手》是盲童學校一位語文組老師創作的,裡面寫到,“我們從星星點點的盲文中,摸到了世界,摸到了理想”。
“《牽手》是根據孩子實際情況創作的,這樣的句子更貼近孩子的生活,能激發孩子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小學語文朗誦指導老師顧麗娟說。
“内心的明亮,才是真正的明亮”
“聽完老師的朗誦,我覺得自己更喜歡詩歌了。”盲童學校五年級的學生賈思雨說,“因為他們朗誦得很好,我多多練習以後可能也會和他們一樣好。”
賈思雨和另一位盲童學校學生冷俊豪最喜歡的都是嬌嬌老師朗誦的詩《煎餅弟弟寫給米糕哥哥的信》。這首詩是蕭萍寫的,她覺得對孩子來講,吃就是最大的事情,于是以廚房裡的各種食物為視角,寫了這首詩。這首70行的詩是這次詩朗誦上最長的詩歌。
“這首詩在網絡上傳播很廣,主辦方覺得孩子會喜歡,而且很有畫面感,如果這些孩子有一些廚房裡的生活經驗,就會覺得非常生動,好像活起來了一樣。所以雖然很長還是收進來了。” 蕭萍說。
嬌嬌老師把自己完全帶入煎餅弟弟的角色,把這首小詩的童趣展示得淋漓盡緻。
“她朗誦得很好很入戲,我覺得我做不到。”在學校經常擔任主持人的冷俊豪稍微停頓了一下,說,“我還需要多多學習。”
賈思雨則說,“他們朗誦得很好,我多多練習以後可能也會和他們一樣好。”
說這句話時,他們眼睛裡有光。
這也許就是盲童學校老師說的,“要讓他們盡量登上這個舞台。”
這也許就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為活動發來的寄語中說的,“心中有一盞明燈,暗夜裡從容前行。眼睛裡聚一輪太陽,不懼怕山高路遠和日久天長。内心的明亮,才是真正的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