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疑惑,孩子生病時要不要忌口,有哪些東西不能吃?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個很特别的概念——“發物”,日常哪些東西會“發”,如何判斷孩子能不能吃。
什麼是發物?
“發物”是中醫特有的一個概念。所謂“發”可以理解為“誘發、引發、助發”,容易誘發某些舊病或加重現有疾病的食物統稱為“發物”。
發物是中醫特有的一個概念,它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通常人在生病,或者做完手術後,會問醫生:什麼東西不能吃?醫生往往會告訴你要忌口一些辛辣燥熱的食物。比如說,做完手術去吃四川火鍋,明顯就是不合适的,很可能會讓你突然發燒,或者引發剛剛治愈的疾病,或導緻傷口難以愈合等等。那麼這些在特定時間内不能吃的東西,就是“發物”。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親曆發物的作用。
孩子是更為敏感的,在不适當的時候吃一些“發物”,馬上就會有反應。
發物究竟有哪些危害?
《黃帝内經》總結了食物忌口的一般原則:“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如果不忌口,吃發物會有兩個弊端:
1.削弱藥物作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腥臊陳臭諸物。”
吃藥的時候,有些食物就要忌口。滋膩或者相沖的食物能削弱藥效,甚至加重病情。如果孩子生病了,在看中醫調理,那麼醫生就會叮囑說這段時間白蘿蔔不能吃。
2.引發潛在的病症
《伏邪新書》中提到“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後方發者,總謂之曰伏邪。”意思是病藏在身體内部,吃的食物可能誘發潛在病情。 如果孩子身體内有“伏邪”,吃了發物,就可能誘發原有的疾病,導緻反複發病。
也就是說,孩子前幾天可能出去玩外感風寒,但是并沒有發病,此時身體内部正在搏鬥,抵抗力正在發揮作用。但是這個時候吃了一些發物,助長了外邪,孩子一下子就會發燒生病了。誘發過敏,也是一樣的道理。什麼時候有伏邪呢?孩子最多發的就是多食積滞的時候。
常見“發物”有哪些?
發熱之物
蔥、姜、胡椒、韭菜、羊肉、狗肉等溫熱、辛辣食物。
這類發物對陰虛火旺的孩子不适合吃;如果孩子有熱症,正在感冒發燒、口腔潰瘍、發熱上火、熱性咳嗽的時候就不能吃或者少吃。
對于孩子多為氣虛質,尤其是寒性體質的孩子來說,适量吃些發熱之物,能溫補陽氣。日常消化好,沒有過敏的時候,春天可多吃姜蔥蒜,冬天可适當吃些羊肉。
發風之物
如海鮮、魚、蝦、蟹、雞蛋、香椿芽鵝、等易使人生風、疾病擴散、加重皮膚病變(如荨麻疹、濕疹、丹毒、瘡癰疔疖等)的食物。
患有荨麻疹、濕疹、中風等疾病,或患有過敏疾病者不宜食用。
另外,海鮮對于痛風患者來說是發物,容易誘發疾病。 不過,蝦等海鮮對于不過敏的孩子來說,因其富含優質蛋白質,是良好的營養物質。
濕熱之物
指影響脾的運化,助濕化熱的食物,如饴糖、糯米、豬肉等。對于脾胃虛弱、痰濕體質等人群,濕熱發物都不适宜多吃。
患有濕熱、黃疸、痢疾等疾病者應忌食。
痰濕體質的孩子一般比較胖,容易困倦,舌苔多白膩。因為這種濕熱之類的發物較難消化,多食容易引起濕滞,引發脾胃不适和其他症狀。
但是,濕熱發物并非絕對不好,例如糯米對于中氣不足的虛弱孩子有一定補益作用。
冷積之物
是指具有寒涼的特性,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導緻脾胃、心肺、肝腎等髒腑陰寒加重而導緻洩瀉、冷痛、咳嗽、胸痹等病症,如西瓜、柿子、冰糕、冬瓜、四季豆、莴筍等食品。
一般脾胃虛寒、寒症體質的孩子不宜多吃。
但是對于實熱體質的人群,冷積發物是比較好的降火良方,但是要适度食用。
動血之物
能傷絡動血的食物如胡椒、辣椒、桂圓、羊肉、狗肉、白酒等。
此類食物活血動血,對身體氣血運行有影響。
這些食物可以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像桂圓、羊肉,可以适當給孩子吃,活氣血,補陽氣。但是,各種出血性疾病,身上長瘡、發炎時,不适合食用,吃了會加重病情。
滞氣之物
如豆類、薯類、油膩食品、油糕、荞面、莜面、芡實、蓮子、芋頭、紅薯等,這類發物有滞澀阻氣的作用,不易消化會導緻氣機阻滞不暢,産生胃脹、腹脹。
特别是對于脾胃虛弱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沒胃口等症狀。
不過,這些食物不少都有補脾止洩的功效。對于脾虛型腹瀉的人群有一定食療效果。
發物的範圍其實很廣泛,幾乎涉及大家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好好認識發物, 并懂得如何正确地搭配給孩子吃,就可以養生防病的功效。
内容來源:首都教育、許尤佳育兒、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