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博物館舉辦的“絲路華光 - 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中,展出了一尊東都聖善寺僧懷則幢,收藏單位是龍門石窟研究院,平時很難見到。
懷則幢為覆缽狀,上半部分刻滿銘文,有《佛頂尊勝陀羅尼》、《大輪金剛陀羅尼》以及懷則的生平事迹,從銘文可知立幢時間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
【懷則幢《佛頂尊勝陀羅尼》】
【懷則幢《大輪金剛陀羅尼》】
幢的下部四面有佛龛,正面及兩側面龛内均為一佛二供養菩薩,後面龛内為一尊佛像,正面龛兩側各有一尊天王,各龛之間還刻有菩提樹。
【懷則幢造像】
【懷則幢造像】
懷則幢頂部為毛石面,上面過去應還有構件,下面也會有底座,其原始的外觀應是一座覆缽塔。
【懷則幢頂部的毛面】
山西五台縣佛光寺後山上的志願禅師塔建于唐會昌四年(844年),隻比懷則幢早了六年,保留下了唐代覆缽塔的樣子。
【山西五台佛光寺志遠禅師塔】
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等來到佛光寺考察,在志願禅師塔前留下一張老照片
【營造學社老照片中的志遠禅師塔】
雲南大姚縣城邊有一座大姚白塔,根據記載建于唐天寶年間,雖經曆代修繕外觀有些改變,仍能看出是一座覆缽塔。
【雲南大姚白塔】
覆缽塔來自印度,在印度石窟中能看到許多早期的覆缽塔
【印度阿旃陀石窟的覆缽塔】
唐朝的東都是今洛陽,武則天去世後,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在洛陽建聖善寺為母親祈福,寺名來自《詩經·凱風》“母氏聖善”,贊頌母親明理有美德。
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崇信佛教,長居洛陽,與聖善寺僧人友善,曾将詩文存放于聖善寺,開成元年(836年)留下一篇《聖善寺白氏文集記》,文中有一句“與東都聖善寺缽塔院故長老如滿大師有齋戒之因”,這裡出現的“缽塔院”一詞,或許指的就是一座覆缽塔,聖善寺中很可能曾建有一座大型覆缽塔。
古聖善寺位于隋唐洛陽城的章善坊,章善坊在建春門大街南側,豐都市東南,對照衛星地圖可知在今軍屯村以北,已是一片田園,沒有留下地上建築。
【章善坊的位置】
【今天的章善坊】
在記錄懷則生平的銘文中,有一句“逢先皇厘革之科,烈在得留之數”,唐宣宗前一任皇帝是唐武宗,這裡指的是唐武宗滅佛的舊事。
【懷則幢銘文】
根據《舊唐書》記載,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朝廷削減佛教勢力,“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兩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長安隻保留了四座寺院,雖然沒記錄下都洛陽的數量,但也不會多于長安,武宗這次滅佛“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而懷則是少數得以保留的僧人之一。
《舊唐書》收錄了武宗滅佛的诏書:“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顯然武宗認為精神遠不如物質重要,诏書中還說“貞觀、開元,亦嘗厘革,剷除不盡,流衍轉滋”,“厘革”是變革的意思,這也是懷則幢銘文中“厘革之科”的來源。
【唐武宗章陵石獅】
發布滅法诏書是會昌五年八月,在山西沁縣南涅水石刻館,收藏有一尊大型石造像,石像的衣襟上刻有“會昌五年十一月”幾個字,字迹較為潦草,其位置也不可能是建造石像留下的題記,很可能是僧衆被迫埋藏佛像時留下的記号。
【山西沁縣南涅水石刻館造像】
【造像上的“會昌五年十一月”題記】
唐武宗的滅佛沒能持續太久,第二年武宗就去世了,僅比武宗大四歲但輩分是其叔叔的唐宣宗繼位,廢止了滅佛,佛教再度得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