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一帆風順,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不會像一條直線一樣,過得順利而平平無奇。
人生都是高低起伏的,時而順遂,時而遭受磨難。
在遭受磨難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練自己的意志,同時鍛煉平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那麼很有可能平庸一生。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文人,根據之前古人留下的生産生活經驗,寫下了一本流傳百世的書,這一本書就是《增廣賢文》。
這本書中凝聚了中國古時候的各種俗語,諺語,格言等,因此也被稱為古今第一大賢文。
像如今還流傳在世的俗語,“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等等,都出自于這一本書中。
《增廣賢文》包含的俗語和諺語内容非常廣泛,教會我們處世之道,用人生哲學指引我們人生向前。在書中,一些知識直到今天都對人們的為人處世有着指導作用。
書中有一句“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永天真”,令人深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未曾清貧難成人
“未曾清貧難成人”的表面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曆過清苦貧窮的生活,很難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但凡古人成大事者都是吃過很多的苦。
孟子有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可以說人們在磨難中磨練自己的意志,等到機會出現之時,才能夠很好識别,一把抓住使人生扶搖直上。
王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學家,雖然年少的時候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經是科舉狀元,做官做到了明朝的吏部尚書。
但是王陽明,年少雖然生活優厚,但是在中年時期,因為受到同僚的彈劾,小人的迫害,所以一度被貶到貴陽的龍場驿站。
當時這一地區荒山野嶺,非常崎岖,在被貶的路途中,迫害他的人還不願意放過他,還派人追殺。
他在這個過程中,假裝落水躲過一劫。
爬上岸後,他第一時間去找自己還在做官的父親,可是父親對王陽明說,“既然皇帝派你去這麼遠的地方,那你就有責任把這個地方開發好,還是去吧,雖然路途辛苦,蠻夷之地生活艱辛,但是要想成人,必須經曆一些磨難。”
聽了父親的話,王陽明便又回到了被貶的地方。
在貴陽的龍場驿站,當時民風還未開化,王陽明并沒有喪失信心,而是按照當地人的風俗,逐漸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教導開化當地人,帶領民衆開荒種地,傳播文學,醫學等先進知識,也因此受到了當地人的愛戴。
在龍場驿站,他真正的受到啟發,真正的悟道,将自己的智慧傳播,受到了衆人的追捧。
後來,經曆了多年艱辛,将龍場一帶教化得很好,收獲了名聲,重新受到帝王的重用,被調回京城,讓自己的下半生在官場上,綻放光彩。
千百年來,王陽明是自孔孟以來最大的聖人,他的陽明心學遍布海内外,很多人都是陽明心學的擁護者。
不經打擊永天真
“不經打擊永天真”的意思是但凡一個人,沒有經曆過任何打擊,生活中總是順順利利,或許他也會有一絲作為,也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但是他很難有很高的成就。
因為這個人沒有經過社會的打擊,所以思想上會表現得非常狹隘。
對于“何不食肉糜?”這一句話,大家應該頗為熟悉。
這一句話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晉惠帝在做皇帝的時候,因為從小都生長在皇宮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對于國計民生方面,認知非常的薄弱。
他很少有出宮的機會,因為從小錦衣玉食,所以不懂民間疾苦,不體諒老百姓生存的難處。
在他執政的時候,有一年發生了大饑荒,老百姓因為沒有糧食,很多人都餓死了。
晉惠帝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帝王,聽到這樣的消息,令他憤怒,也很難過。
他思前想後,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這些老百姓沒有糧食會餓死呢?于是他對着官員們問道“百姓無栗米充饑,何不食肉糜?”
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由來。
因為生活在皇宮之中,身份高高在上,所以根本就沒有接觸過民間疾苦,在思想上,決策上非常天真。
老百姓們都鬧饑荒,鬧到沒有糧食吃了,作為皇帝居然問出“為什麼不吃肉”這樣的話來,讓人瞠目結舌。
聽這兩個故事,你還抱怨生活給你帶來的磨難嗎?其實有的時候,上天安排的一些磨難,對你本人的成長,以及磨煉你的意志力是有好處的。
如果你如今人生還在磨難之中,總是為了生存去努力拼搏,但是天不遂人願,總是有很多的困難要面對,千萬别灰心,聽一聽老祖宗的這一句“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永天真”,會讓你明白,真正成大器之人,必然是經過艱難困苦才能有所成就的。
隻要不抛棄,不放棄,越挫越勇,面對困難之時迎難而上,必定會讓自己突破界限,使之有質一般的提升,最終在社會擁有成就。
本文由“每日學·些心理學”原創,更多精彩内容,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