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上一些說法:“低溫會讓脂肪代謝變慢,進而使脂肪囤積,穿得越少越容易變胖。而且脂肪很“機智”,哪兒冷就會去哪兒,所以露出的地方更容易長肉。”
不巧,這被我媽看到了。
于是,我媽火速修改了逼我穿秋褲的行動方案。
不過,秋褲可以穿,但是一定要講科學。
這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事實是怎麼樣?
讓我們走近科學!
↓↓↓
哪兒冷脂肪就去哪兒?
假!
fake news
“常識”告訴我們,“脂肪對人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于是人們就會認為,當寒冷來襲時,脂肪就像軍隊一樣聚集到身體低溫的地方站崗。
但事實上,脂肪是無法做到“哪兒冷就去哪兒”的。
在人體内,主要有兩種顔色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廣泛分布在體内皮下組織和内髒周圍,主要負責儲存能量,可以将體内過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形成通常人們所不願看到的肥胖。
棕色脂肪在成人體内僅分布于頸部和鎖骨,負責消耗能量,能将脂肪轉化為熱量,可以分解引發肥胖的白色脂肪,将後者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量,可以加快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白色脂肪消耗。
假設脂肪真的會随溫度變化而此消彼長,那麼有塑形需求的人,隻要用特定的儀器在胸、臀等處制冷,就可以實現豐胸、豐臀的目的了,健身、手術什麼的根本用不着……
人體脂肪的分布是相對穩定的,這是體熱平衡的結果——健康人的機體産熱過程與散熱過程會保持動态平衡。因此,低溫難以讓脂肪流動并進一步囤積,脂肪其實是很被動的。
低溫讓脂肪代謝變慢?
人體一切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來源于體内糖、脂肪和蛋白質的氧化分解,其中供給能量最多的是糖,而當糖分解供能無法滿足需求時,脂肪就會參與進來。
事實上,寒冷狀态下,為了維持皮膚溫度,身體會加快新陳代謝,以保證能量供應。因此,低溫環境下脂肪代謝一般是不會變慢的,反而還有可能會加速。
有研究發現,人在20℃~30℃的環境中能量代謝最為穩定。當環境溫度低于20℃時,代謝率即開始增加,當環境溫度降至10℃以下時,代謝率便顯著增加,脂肪代謝也相應加快。這與人體在寒冷刺激下的産熱有關。
在不同環境溫度下人體體溫分布狀态,A為環境溫度20℃,B為環境溫度35℃
人在寒冷環境中,主要依靠戰栗産熱和非戰栗産熱兩種形式來增加産熱量,以保證體熱平衡,維持體溫。
戰栗(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打哆嗦)指的是骨骼肌發生不随意的節律性收縮,是成年人寒冷狀态下的主要産熱方式,其特點是産熱量很高。發生戰栗時,代謝率可增加4~5倍。
非戰栗産熱又稱代謝産熱,通過組織代謝增加産熱,作用最強的部位是分布在肩胛下區、頸部大血管周圍、腹股溝處的脂肪組織。這也是低溫時消耗脂肪的主要方式。
冬天穿得少能變瘦?
勸你不要
don't do it
如果寒冷不會降低脂肪代謝,甚至可能加速燃脂,那麼,冬天穿得少就能變瘦啦?
其實不然!科學家們發現,人體對于環境的變化,有自然而然的應激反應,穿得少挨凍的結果很可能是餓得更快,每次吃飯時吃得更多。
因為冬天穿的少,身體内的反饑荒機制會啟動,并且迅速地發現:“天太冷了,應該增加一點皮下脂肪的厚度以抗凍。”這種機制會偷偷地把基礎代謝調低一點,每天攢一點能量,做成皮下脂肪。所以要瘦的話單有“寒”是不行的,要“饑寒交迫”才行。
但是,“饑寒交迫”或許有助于減肥,卻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到了冬季,為了幫助人體轉化為“節能”模式,局部皮膚的血管緊張性提高,使四肢尤其是手足部位的體溫下降,可能引起外周血管疾病。長時間的低溫環境暴露,甚至可直接導緻凍傷和低體溫症的發生,也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那麼怎麼才能變瘦呢?
主要取決于能量缺口。如果吃的少、消耗的多,出現一個能量負平衡,也就是缺能量了,人的肥胖就能往下減;反之,吃得多、消耗的少,就會出現能量正平衡,能量過剩的話,那人就容易長肉。
總結:想要變瘦,就得“管住嘴、邁開腿”,當然也不能一味減肥忽略健康吼~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文字來源:科學加
來源: 中國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