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讀作chán
【cicadas】[sɪˈkɑːdə,sɪˈkeɪdə]
蟬總科(Cicadoidea)中的所有昆蟲都通稱為“蟬”,俗稱“知了”。在英語中,蟬被稱為“cicada”,複數形式為“cicadas”。蟬的種類繁多,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并描述了3000多種蟬,還有很多種尚未得到描述。在昆蟲綱的半翅目中,分為4個亞目,即頭喙亞目(也叫頸緣亞目)、鞘喙亞目、胸喙亞目和異翅亞目,蟬總科屬于頭喙亞目(Auchenorrhyncha)。蟬總科下分為2個科,除了蟬科(Cicadidae)外,還有個螽蟬科(Tettigarctidae)。但螽蟬科中隻有2種啴,分布于澳大利亞,在英語中,它們被稱為“hairy cicadas”,可漢譯為“毛蟬”。因此,幾乎所有蟬都屬于蟬科。
在頭喙亞目中,除了蟬總科之外,還有沫蟬總科(Cercopoidea)、角蟬總科(Membracoide或 Cicadelloidea)、蠟蟬總科(Fulgoroidea)。雖然在名稱中都帶為“蟬”字,但蟬總科的蟬與其他總科的葉蟬、角蟬、沫蟬和蠟蟬是不一樣的。
蟬的頭部寬短,兩側具一對不大但很明顯的複眼;有3個單眼。觸角短,呈須狀。口器細長,為典型刺吸式口器,颚唇基突出。胸部分前胸、中胸及後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較長。3個胸部都具有一對足,腿節粗壯發達。若蟲前腳用來挖掘,腿節膨大,帶刺。中胸及後胸背部的前後翅均為膜質,形狀基本相同。蟬的腹部呈長錐形,總共有10個腹節,第9腹節成為尾節。雄蟬第1、第2腹節具發音器,第10腹節形成肛門;雌蟬第10腹節形成産卵管,且較為膨大。鳴叫聲響亮,很有特色。蟬的鳴叫聲不是摩擦發聲,而是通過發音器鼓膜的快速振動而發出的。
蟬為變變态類昆蟲,在其生命周期中隻曆經卵、若蟲和成蟲3個蟲期。若蟲生活在土中,末齡幼蟲多為棕色,與成蟲相似。
一年蟬(Annual cicada, Neotibicen linnei)
最早的化石蟬(fossil Cicadomorpha )出現在上二疊紀(Upper Permian),距今約2.5億 年。現存的蟬廣泛分布于全世界,多集中分在在溫帶和熱帶地區。它們喜歡曬居在林中樹間,吸食植物木質部中的汁液,常産卵于樹皮下或樹縫中。絕大多數蟬為了躲避捕食者,常匿居于枝葉中,在夜晚才開始鳴叫。在十七年蟬(periodic cicadas)的生命周期中, 單若蟲就耍在地下土壤中度過13~17個年頭。雖然一年蟬(annual cicadas)每年都要羽化,但在其生命周期中,若蟲也要在土中生活1~9年或更長時間。
人類關對于蟬的認識和描述,最早可追溯到古中國的商朝時代。在西方,《苘馬史詩·伊利亞特》(Homer's Iliad)中最早出現了對蟬的描寫。蟬常出現于東西方很多民謠、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并常常被賦于一定人格特征出現于各種文學和藝術作品中。
如同其他很多食用昆蟲一樣,蟬是一類富含營養成分的高蛋白食物源。在世界各地,很多人群或部族均會食用蟬的若蟲或成蟲。特别在号稱“吃貨帝國”的中國,油煎蟬成為了魯菜(Shandong cuisine)的一道風味菜。在中國南方,特别在雲南、四川,食用蟬的方式方法很多。
煎蟬(一道魯菜,Shandong cuis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