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溫度#
《童年》是俄羅斯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和革命運動積極參與者高爾基寫作的自傳體小說的第一部,它寫于1913年至1916年。這是一部再現高爾基沉重的童年生活的小說,它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本書通過一個一個形象逼真,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來反映那個時代普通的俄羅斯人民處在怎樣的一種生存狀态,以及他們的心理和精神面貌,從而來體現作者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充滿仇恨的家庭氛圍
高爾基三歲失去了父親和新出生的弟弟,外婆帶着他和母親回到了外公家。這個家庭家道中落,充斥着相互敵視的濃烈氛圍。這種生活讓人感到壓抑、窒悶,這也是許多普通的俄羅斯人曾經生活的環境。
外公是一個染坊主,是一個吝啬、貪婪、專橫、殘暴的人物,他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盤剝手下的工人,阿廖沙—童年高爾基的心目中對外公是厭惡和憤怒的。兩個野人般的舅舅為了争奪家産像兩隻野獸經常争吵鬥毆,甚至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兩個蠢舅舅,一個又叼又蠢,一個馬馬虎虎,也是蠢漢一個,他們的殘暴和無情讓阿廖沙的童年緊張不安。阿廖沙——童年的高爾基生活在這種仇恨之霧下,開始懷着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
阿廖沙的母親是一個苦命的女人,她是一個神情嚴厲很少說話的女人,她總是穿戴的幹幹淨淨,整整齊齊,她也是一個勇于追求愛情的人。但她是個不幸女人,在失去阿廖沙的父親後又付出過感情,在受過傷害之後,又回到了外公家,繼爾再婚,又碰到不幸福的生活,她經常挨打,貧困和疾病吞噬着她的美麗,最後在阿廖莎十歲的時候病故。正因為她的不幸,也造成了對阿廖沙的不公和虧待,她做的有意義的僅有将阿廖莎送往學校上了三年學,盡管這學校生活,阿廖沙經常感到不快。
阿廖沙跟随着外公換了幾次居所,也結識了不同的鄰居,到最後外公破産,阿廖沙和小夥伴們一起撿破爛、扯木材和外婆相依為命,在貧困中捱過童年。在他十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外公說:“你不是獎章,不能總挂在我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間,外出謀生去了。
艱難童年中的人性光芒
外婆是阿廖沙終身的朋友,是他最貼心的人,因為他對這世界充滿了無私的愛使阿廖沙感到充實,使他在艱難的歲月裡充滿了堅強的力量。這個圓滾滾,腦袋大大的,長着一雙大眼睛和一個滑稽的軟塌塌鼻子的老太太信奉上帝,喜歡孩子,知道的故事、詩歌、傳說、童話多的不計其數,她也非常勇敢,可以沖進火場制止災難。她是個孤兒,母親一貧如洗,而且是個殘廢,她們母女四處流浪乞讨,後來靠外婆織花邊維持生活。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溺亡都熄滅不了她的仁愛之光,她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的人生信條是:“去想那些狠毒的人幹嘛?上帝自會看得見他們,上帝看得見他們,魔鬼卻喜歡他們。”她是一個忍耐順從、信奉上帝、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
外公也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施展着他的殘暴,一方面又關照着阿廖沙。他在将阿廖沙打傷之後,帶禮物去探望、聊天:“我是一個孤兒,一個窮母親的兒子,靠自己到了現在這樣的位置,成為了行會的會長...”“你要知道,被自己親人打,可不是受委屈的事,是受教訓,别讓别人打,挨自己人打沒關系”。他還教阿廖沙讀書,幫阿廖沙構建自己的天地。他還變賣家産為阿廖沙的母親置辦嫁妝。這是殘暴外顯露的人性。
阿廖沙的生活中還有另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有樂觀純樸的茨岡人,正直的老工人格裡高裡,還有進步的知識分子“好事情”,他們都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在節日的時候,人們也會彈起吉他、跳起舞,這些都是貧苦生活的調劑品。他在學校碰到的救兵—主教赫裡桑夫拯救了他在學校的境況,教他保持靜于水、低于草的心态。這些都是阿廖沙生活中的光明。
在後期阿廖沙撿廢品拉木材的生活中結識的小夥伴,讓他感受到了深切的友誼和同情。這幾個生活困苦的小夥伴:要飯的維亞希裡、沒有任何親人的科斯特羅馬、鞑靼族的小孩芭比、看墓人的兒子雅西、女裁縫的兒子丘爾卡,在一起彼此幫助,互相取暖,在一起努力學會生活!這種流浪街頭、獨立不羁的生活在阿廖沙的心中喚起了一種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是他在學校體會不到的。
從高爾基童年的生活中看俄羅斯人底層的生活
高爾基的童年正值19世紀末期,他準确地描繪了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
高爾基每當回憶起童年的生活,他說“這是一個愚昧民族的陰暗生活,太富于殘酷性。”
他筆下的伊凡叔叔,是一個外婆收養的孤兒,是一個快活、聰明、能幹的人,卻不幸死于人為的意外。他和雅科夫舅舅的老婆一樣死于家人的嫉妒,因為他們的優秀,所以他們就會嫉妒她,容不下他,把它消滅。
文中的知識分子代表“好事情”先生,悶頭于做實驗,對人和藹,他勸阿廖沙要好好學習寫字,他雖然沉默寡言,但從不禁止阿廖沙說出鑽進他頭腦裡的所有事情,他教阿廖沙把該講的都講了,就要停止,;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拿到手等等人生哲理,這些詞句在質樸中存在着某種令人煩惱卻又神秘的含義啟迪着阿遼沙。就這樣一個不同于常人的人,卻讓所有人排斥。這就是當時的底層人民狹隘的思想表現。
阿廖沙的繼父是個破落的貴族子弟,他賭博賭光了家産,敲詐工人,還沾花惹草。最要緊的,他對母親的殘暴毒打,激起了阿廖沙的反抗。這是一個沒心肝的破落貴族的代表。
書中還對其他的小人物都做了描寫,它是把一些小市民的故事壓縮進一個少年的經曆裡,用來反映19世紀末俄羅斯底層市民生活及思想的真實:庸俗、自私、無聊、無奈、虔誠、懷疑、亵渎和無盡的困難,以及這一切灰色當中不時閃爍的愛的火花。
高爾基文章中用妙語佳句表現的人生哲理
高爾基運用語言的魅力,來表達深刻的思想通過語言,揭示人生哲理。
”唉,你們哪!”這是他經常感歎的一句話,那聲音拖着長長的“們哪”兩個字總在我心裡激起一股乏味和冷飕飕的感覺。
幾個字描繪出了一種無奈和冰冷的情緒。
難道許多人家的孩子都比咱們家的好嗎?老頭子,到處都一樣,争吵、内讧、瞎折騰。所有當爹媽的都在用眼淚洗刷自己的罪過,不是你一個人……
一句話描寫當時底層父母的處境。
要知道人間的母親如果傷了心,天上的聖母會痛哭!
這是一句經典,表達應尊重母親并寄希望于上帝的心理!
要學習自己為自己幹活,别受别人支配,靜靜的平平安安的去生活,但是要頑強,聽所有人的話,但做事那就自己認為怎麼好就怎麼做……
這是一種人生态度——做自己。
在地主管着的時候要好一些,人都受到管束。可今兒都自由了,反而吃不上面包,又吃不上鹽了!……我們都包上了許多外殼,乍一看上去是個人,等你認清楚了,原來是空殼,内核沒了,給吃了,我們應當受教育磨磨腦子,可又沒有貨真價實的磨刀石……
這個對話反映了當時普通民衆對時局的看法。
文中也透露了高爾基的仁愛之心。他受不了聽兩個乞丐的歌曲,一聽到這個歌曲他就記不住要難過的痛哭流涕。
他在節日聚會中,感到一切都非常有趣,一切都使他處于一種緊張的心情中,但同時一種憂傷之情黯然而生,不斷襲上他的心頭。
他在夢中透露出他希望得到安甯,和周圍的一切生靈友好相處這樣的願望。
他在困苦的時候,當時處于半饑餓狀态的小鎮市民并不把偷盜看作一種犯罪行為,這幾乎是生存的唯一手段,但他和他的小夥伴們對小偷懷有一種鄙視感,他們确信強盜是一種罪惡。
讀高爾基的《童年》,我們讀到的是一個來自于社會底層,親曆人民痛苦,思想上正在積極探索,對人生不斷思考和總結的靈魂。高爾基苦難的童年,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鉛一般沉重的思索,這是一本勵志小說!
我是鳳姐瑣談,和您一起讀書寫作,您的閱讀是對我的最大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