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頭八十八,
天天早起滿屋爬。”
你猜猜是什麼?
對喽,
謎底就是笤帚。
在北方的農村有一種天然環保的清掃工具,叫笤帚。掃炕的笤帚大多是用黍米稭做成的,而掃地的笤帚大多是用高粱稭子做成的,它因經濟适用深受人們喜愛,成了家庭必備的掃塵工具。
随着時代的發展,笤帚已經實現了工業化,掃地機、吸塵器等高科技産品也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紮笤帚這門老手藝在實用性和生産效率上被拉開了距離,樸實厚重的手工笤帚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附着在笤帚這件尋常生活用品之上的傳統手工制作的溫情卻依然存在。
笤帚掃地掃炕,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家什。莊戶人過日子,衣食住行地裡刨,笤帚也是從莊稼地裡收回來的。
9月份,黍米熟了。黍米成熟的時候,稭稈直挺挺地立着,穗子被黍米壓得彎着脖子垂下了頭。紮笤帚的時候,利用的就是這天然的彎度,紮出富有特色的掃炕笤帚。收回家的黍米,放在地上,女主人坐在地上,拿過一把黍穗子放在木鍁刃上,一手按住黍米穗子,另一隻手把住稭稈使勁向後拉,三兩下就把黍穗子刮幹淨了。脫光粒的黍米穗子就是笤帚草,挂在屋檐下晾幹,就可以紮笤帚了。
紮笤帚這門手藝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實際上是個需要力氣的活,除此之外,手要靈巧,否則的話,在彎折過程中,雙手被紮到、刺到都是家常便飯。一把好笤帚,由嚴密的做工、精細的技巧紮制而成。
紮笤帚時要使用的繩子,不能太粗,有筷子頭一半粗就可以了。繩子的一頭系在腰上,另一頭系着一“T”型的木架上。抓一把笤帚草,理齊,雙腳蹬着T”字兩邊的短棍,腳蹬腰拉,繩子的起頭勒在刹繩的交彙處,用牙齒咬住後端,把刹繩拉得繃緊才行,然後把住笤帚草向後轉動,當繩子在草把上緊緊纏繞兩圈之後,勒出一道凹痕,線繩便服服帖帖地勒在笤帚草上了,食指在繩上一繞打一個漂亮的結,用刀割斷繩子,一道腰子便紮好了。接着再續上一束,紮下一撮笤帚草,繼續再绾扣、拉緊、打結……循環緊紮、規整布束,穩紮穩綁,連續紮進六七撮笤帚草就可以紮笤帚把兒了。最後,把笤帚把尾長出來的部分剪掉,适當修整笤帚梢尖,一把結實耐用、美觀漂亮的笤帚便做好了,拿在手裡,清新、自然、甘甜的氣息撲面而來。
笤帚從此肩負使命,留下了女主人的性情和溫度,記載着感情和斑駁歲月。飯前飯後,随手拿起笤帚把炕打掃幹淨,飯也吃着格外舒坦;左鄰右舍來竄門,笤帚忙得從東掃到西,從桌面到門頭,代替主人傳達熱情; 笤帚疙瘩也見證了無數農村家庭的親情與關愛。每當刮風天下雪天,女主人少不了在家門口,用笤帚疙瘩為丈夫和孩子掃去身上的灰塵和雪花,在前前後後的拍打中也去除了他們一天的疲憊。
日久天長,媳婦熬成婆,笤帚磨成了笤帚疙瘩。笤帚疙瘩可是管教孩子的天然“利器”。笤帚疙瘩軟硬适中、大小适度,用力适當,落在皮肉上的痛感足以讓頑劣的孩子們長點記性,既能起到棍棒的威懾作用,又沒有棍棒那麼強的傷害力。在扯破嗓子也管不住淘氣的孩子時,隻要拿起笤帚疙瘩,那氣勢就足以對孩子們形成震懾。有了笤帚疙瘩,任憑孩子怎樣躲避,也能大大延長母親施展“武功”的半徑,同時也免除了母親在徒手懲治孩子過程中的手掌之痛。
掃地的笤帚則是用一些個頭勻稱、搓去米粒的高粱稭子做成,做法和掃炕笤帚大同小異。
用笤帚清掃,可充分發揮它的優勢,清理被風吹進院子裡的枯葉,雞鴨鵝和牛豬狗路過時拉下的糞便;也清理雨天黏在人鞋底上的泥塊,房檐上落下留在低窪處的積水。将犄角旮旯隐藏着的沉渣掏掃出來,将地面的晦暗驅掃出去,顯得煥然一新、 一塵不染,用一輩子的勤快把心裡清掃得亮亮堂堂,更把家庭清掃得和睦而溫馨。
雖然制作笤帚已經實現了工業化,但紮笤帚這門老手藝在實用性和生産效率上被拉開了距離。但請相信,隻要農村還在,笤帚就有用武之地。笤帚是承載鄉愁的實體,笤帚是續寫鄉村故事的如椽大筆,它們留下了帶着時代更叠的記憶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