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出自《論語·裡仁》。
大道相同,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想到《道德經》第38章關于這句話作了更為詳細的闡述。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儀、制度,是缺乏忠信與誠實的産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道”是根,“禮”是葉,隻有根深才能葉茂。雖然《道德經》主要針對君王講的,告誡君王如何用仁德之心來對待百姓。在老子看來“道、德、仁、義、禮”的先後順序不能颠倒、舍本逐末。而且我認為對企業經營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比方一項事業創業之初,都是兢兢業業地為他人服務,因為自己一無所有,隻有為他人創造價值才能立足,所以在此時表現出來的是一份忘我,全力以赴地幫助别人,這是暗合“道”妙的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德”的層面,事業就有大小厚薄的區分,客戶的利潤有的高、有的低,對老客戶因為貢獻少,就會有所冷落、怠慢;第三個“仁”的層面,公司形成一定規模以後,與同行間競争越來越激烈,所以重點從關注客戶到競争對手,為了競争而競争,忘記了客戶的利益,公司的格局境界逐漸降低;第四個層面從競争對手到公司内部,第一個層面幾乎是忘我的,把客戶放在心中;第二個層面雖然對客戶有所冷落,至少關注點還在客戶身上;第三個層面以競争對手中心,為競争而競争;第四個層面競争指向内部,發現股東、高管之間産生矛盾,出現“拉幫結派”、“兄弟分家”的情況,就到了“義”的層面;第五個層面,到了“禮”的層面,禮就是禮貌、制度、規範,面對利益的沖突,就建立各項制度規範,但人們已經忘記初心,遇到風雨,事業就會分崩離析。
老子從“道、德、仁、義、禮”五個層面解讀一項事業的“周期律”,很多事業就很難跳出這個“周期律”。
一個企業從最初的兢兢業業到最後的分崩離析,其根本原因是“小我”,“小我”與“小我”碰撞時就很難超越,“放于利而行,多怨”。隻有去除“小我”,成就“大我”,才能突破"周期律",螺旋攀升。
“義”與“利”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孔夫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所以我們在學習《論語》時,千萬不要死搬教條,被文字表面的意思束縛了。我們如何面對利益呢?謹記孔夫子的另外一句教誨——
“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依道而行,才能天長地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