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每年的發生率為5‰~10‰,多發生于日常生活中,約有1/10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以兒童為多見.小兒燒傷占同期住院燒傷患者的32%~82%,其中各年齡段略有差異,如1~5歲兒童最易受傷,占整個小兒燒傷2/3,5歲以後及1歲以内發生率相對較低。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兒童燒傷後發生休克、死亡的風險也遠較成人高。
1
常見的燒燙傷有哪些?
燙傷
多發生于日常生活中,如開水、燙粥等引起的燒傷,常見于小孩;也可見于生産過程中的意外事故,如失火、鐵水、鋼水等。此外還有火焰、蒸汽等引起的燒傷。
燙傷占各種燒傷原因的85%~90%,尤其以5歲以下兒童和20~30歲青年最多,手、頭、面頸、四肢等暴露部位最易燙傷。
化學性燒傷
- 酸燒傷:常見的有鹽酸、硫酸、硝酸等。傷口的顔色因不同的酸燒傷而不同,鹽酸燒傷常呈黃藍色,硫酸燒傷常呈青黑色或棕色,硝酸燒傷呈黃色或黃褐色。較少有水泡,傷口顔色越深往往說明燒傷程度越重;
- 堿燒傷:常見的有石灰、氨水、電石(碳化鈣)等。傷口黏滑或像肥皂樣,周圍燒傷較淺的地方呈潮紅色,可見一些小水泡。若發生石灰燒傷,切忌用水沖洗創面,這樣會使堿遇水釋放出熱量,反而加重燒傷;
- 磷燒傷:常發生于制造火藥、火柴、生産焰火時。一般傷口較深,呈棕褐色或黑色,與周圍正常皮膚分界清楚,在黑暗的地方可以看到藍綠色熒光,有蒜臭味,較疼痛。
電燒傷
觸電是指人體接觸電源或電弧後,電流在體内轉變成了熱能導緻組織損傷;電壓越高,電流強度越大,我們受到的傷害就越大。
放射性燒傷
指皮膚接觸各類放射性放射源如X線等導緻的損傷,主要見于接受各種放射治療的患者及從事與放射性有關的工作卻未注意防範的人。被照射部位可出現脫毛、紅斑、水泡或潰瘍等。
2
燒燙傷的分級
根據燒燙傷的面積、深度及熱力損傷組織的層次,燒燙傷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輕度燒燙傷
僅傷及表皮。局部呈現紅腫,故又稱紅斑性燒傷;有疼痛和燒灼痛,皮溫稍增高。
中度燒燙傷
深達真皮,局部出現水泡,故又稱水泡性燒燙傷。如若傷及真皮淺層,則滲出較多,水泡較飽滿,破裂後創面滲液明顯;創底腫脹發紅;有劇痛和感覺過敏;皮溫增高。
如若傷及真皮深層,尚殘留皮膚附件,則水泡較小或較扁薄,感覺稍遲鈍,皮溫也可稍低。去表皮後創面呈淺紅或紅白相間,或可見網狀栓塞血管;表面滲液少,但底部腫脹明顯。
重度燒燙傷
傷及皮膚全層,甚至可深達皮下、肌肉、骨等。皮膚壞死、脫水後可形成焦痂,故又稱焦痂性燒燙傷。創面無水泡,蠟白或焦黃,或可見樹枝狀栓塞血管;觸之如皮革;感覺消失;皮溫低。
3
簡單五個字,科學應對燒燙傷
當發生燙傷時,必須掌握“沖、脫、泡、蓋、送”的原則,并切記不要亂塗抹藥膏,因為有些藥膏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或細菌,反而會讓傷口發炎更為嚴重。燙傷不嚴重(指燙傷表皮發紅并未起泡的輕度燙傷),一般可在家中先做處理,用冷開水(或淡鹽水)沖洗清潔創面。對發生在四肢和軀幹上的創面,可塗上燙傷藥膏,外用紗布包敷即可。
沖
迅速以流動的自來水沖洗,既可以減輕疼痛,又可降低損傷程度,但對于石灰燒傷,不可以直接用水沖洗,這樣會加重燒傷,而是應先去除石灰,再用水沖洗。
脫
充分泡濕後,再小心除去衣物;若傷處的衣物不易脫去,應剪開取下,不可将衣物強行脫下,黏住的衣服可暫時保留,到醫院後請醫務人員處理。盡量避免将水泡弄破,水泡可以起到保護創面,防止感染的作用。
泡
在冷水中浸泡30分鐘,可減輕疼痛并穩定情緒。但若燙傷面積過大,或年齡較小,浸泡時間不能太久,防止體溫過度下降,影響治療。
蓋
用清潔幹淨的毛巾或紗布覆蓋。不要随意塗抹外用藥或民間偏方,這些東西往往不利于傷口複原,反而容易引起傷口感染,影響醫護人員判斷和緊急處理。
送
除極小的燙傷可以自行處理外,最好送往附近的醫院請專業人士做進一步處理。若傷勢較大,則最好轉送到有燙傷中心的醫院治療。
4
特别注意事項
1. 中、重度燒燙傷應及時入院治療,必要時去上級醫院就診。
2.輕度燒燙傷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療,但如有創面水泡破裂,有感染的可能性時,需給予适當抗生素預防,用藥不超過1周。
3.創面不宜用甲紫、汞溴紅或中藥粉末,以免妨礙創面觀察;也不宜輕易用抗生素類,因為容易引起細菌耐藥。
4.如創面有破損,要肌内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5.平時要預防燒燙傷的發生,将開水、熱湯及炊具和取暖用具等放置于安全地方;教育兒童不要玩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