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位于歐洲北部,分别和俄羅斯、瑞典、挪威接壤,總面積約33.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50萬。歐洲地區小國林立,芬蘭的面積位列歐洲第七位,屬于歐洲面積比較大的國家。其實曆史上芬蘭的面積還要更大,不過在1940年,芬蘭失去了大約四萬平方公裡領土,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芬蘭曆史。芬蘭曆史上長期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發展一直非常滞後,直到12世紀,芬蘭人還維持着原始公社制度。公元1249年,瑞典占領了芬蘭地區,将芬蘭融入了瑞典文化圈。此後芬蘭長期由瑞典統治,瑞典語也逐漸成為了芬蘭很多地區的主要語言。
17世紀,随着沙俄的崛起,開始和瑞典争奪波羅的海出海口,芬蘭南部瀕臨波羅的海芬蘭灣,西部瀕臨波的尼亞灣,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703年,沙俄打敗瑞典,奪取了芬蘭灣東部的土地,并在此營建了沙俄的新都聖彼得堡。為了徹底打破芬蘭灣的制約,沙俄繼續了和瑞典之間的戰争,最終于1808年占領了整個芬蘭。
1917年,沙俄滅亡後,芬蘭才獲得獨立,由此可見,芬蘭在漫長的曆史上都不是獨立國家。
其次,換地計劃。1917年,芬蘭獨立時,面積要大于現在芬蘭的面積,當時的蘇芬邊境位于卡累利阿地峽的中部。卡累利阿地峽是位于拉多加湖和波羅的海芬蘭灣之間的狹長地帶,曆來是俄羅斯和芬蘭交往的重要通道,聖彼得堡就位于卡累利阿地峽的南部。
沙俄時期,由于控制整個芬蘭,沙俄并不擔心聖彼得堡的安全,但沙俄滅亡後,芬蘭獲得獨立,當時蘇芬邊境距離列甯格勒大約隻有30公裡,因此蘇聯非常擔心列甯格勒的安全。
1939年,二戰爆發後,蘇聯非常擔心德國通過芬蘭進攻列甯格勒,于是蘇聯提出了換地計劃,要用雙倍的土地換取芬蘭控制的卡累利阿地區。蘇聯的此舉的目的是擴大列甯格勒的戰略空間,但芬蘭拒絕了蘇聯,芬蘭的理由是,也不願意縮小自己的戰略空間。
第三,冬季戰争。1939年冬天,蘇聯和芬蘭的談判完全破裂,蘇芬戰争爆發。蘇芬戰争曆時105天,于1940年3月結束,由于戰争在冬天進行,也叫冬季戰争。戰争期間,芬蘭給蘇聯造成了很大損失,但畢竟國力相差懸殊,蘇聯最終取得了戰争的勝利。
芬蘭戰敗後,簽訂了屈辱的割地條約。蘇聯不僅要求得到戰前換地談判未能取得卡累利阿地區,還要求芬蘭割讓北部兩塊土地,以及芬蘭灣的部分島嶼。此外蘇聯還要求租借芬蘭的漢科半島,以達到控制芬蘭灣,保障列甯格勒安全的目的。1940年蘇芬合約簽訂,芬蘭失去了大約4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這些土地,除了漢科半島是租借地,後來歸還了芬蘭之外,其他土地則完全并入了蘇聯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