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每一季都有個開始的節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雖然是起始,但卻很容易被人忽視,尤其是立秋,陷在三伏天之中,讓人感受不到一絲的秋意。
所以在養生上,很多人也不以為意,繼續按照夏季的習慣過着日子,空調、西瓜、冰鎮飲料......稍不注意,就給寒冬臘月的日子埋下了病根。
立秋習俗
1、貼秋膘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炖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2、食秋桃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後把桃核留下來。等到除夕,再把桃核丢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甯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立秋養生
“涼風有信,一葉知秋”。夏天還沒離開,秋天就這樣急匆匆地走來。
“立秋涼風至”通常是北方人才能體會到的幸福,南方往往還是“秋後一伏熱死人”,并且雨水不斷,除了熱,還有濕的困擾。
這個節氣,若是沒有做好這2件事,後半年可夠嗆的。
一是補氣,二是祛濕。
1、補氣
夏天光是高溫就足夠消耗我們身體的能量了。更何況還有熬夜、健身、加班等種種掏空身體的事情。
俗話說的好,“一夏無病三分虛”,即使沒有生病,身體也被盛大的暑氣耗得虛了三分,若沒有及時補回去,秋天就很容易生出咳嗽等病來。
所以,立秋須得好好補一補,才能攔住這“秋老虎”和冬天寒氣對身體的傷害。
立秋最補氣:黃芪粥
材料:黃芪片30-60克、大米100克。
做法:黃芪泡軟,加米和水粥一起熬煮。吃的時候将黃芪藥渣撈出不要,隻喝粥。
最好可以堅持喝到下個節氣,這樣能為身體存夠能量和元氣。
黃芪
味甘微溫,最擅長補氣。生用,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排毒生肌的功效;蜜炙,則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還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髒、雙向調節血糖、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來治療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米粥
我們天天喝的米粥其實是最好的滋陰補氣的食物!因為太常見了,反而被我們忽視了。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裡面提到一個醫案,過去有個童工,每天勞作十幾個小時,晚上又睡那種很矮很潮濕的床,久而久之身體出現潮熱、口幹、疲倦、乏力,精神也開始呆滞,最後被确診為“肺結核”,在當時的情況下無力醫治,隻得聽天如命。
幸而一位老廚師不忍心,每天早晨煮好粥,盛一碗最稠的給他喝,這樣不間斷的堅持,4個月後人漸漸豐腴起來,不幹瘦了、精神也好了,就這樣病也慢慢消失了。
不得不感歎這米粥的益氣滋陰的功效啊。難怪連李時珍都誇它:能“通血脈,和五髒,好顔色”,可知粥油補陰益氣,且補而不滞。
- 如果是感覺經常沒有氣力、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可以在黃芪粥裡加西洋參(10克左右);
- 如果是常常覺得頭暈、掉發、面色黃,可以在黃芪粥裡加桂圓(10-15克);
- 如果身體比較胖,濕氣較重,可以加茯苓(15-30克)。
2、祛濕
立秋不止要補,更要清熱祛濕。秋天雖已至,但伏天仍然在,暑熱和暑濕并重,尤其得注意。
立秋最祛濕:陳皮蓮子茶
材料:陳皮5-10克、蓮子3-5克、荷葉5-10克。
做法:蓮子用熱水先泡5分鐘,再放入荷葉和陳皮,蓋上蓋悶一會即可。
陳皮
可以消食、化痰、止咳、理氣、溫胃,是祛濕食材裡最包容最和氣的一位,無論泡茶、煲湯、煮粥,還是和其他的中藥或食材搭配,它都可以妥善融合,發揮好自己的功效。
蓮子
在中醫經典《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一名水芝。”蓮子是荷塘裡的養生之寶,的确可以稱得上是“水中靈芝”。
其中,紅蓮偏補血補腎、白蓮偏補氣補脾胃。
荷葉
平心火,卻不寒涼;去濕氣,卻不燥熱。生于暑天不怕熱,長于淤水不怕濕,這種特性也賦予了荷葉非常棒的清暑利濕的功效。
生荷葉,解暑利濕效果好;煅荷葉,減肥健脾胃效果好。血壓高的人還可以加點山楂。
8月這個夏秋之交的月份,陳皮蓮子茶怕是要多喝一點了。
【互動】
今天立秋了,你家那邊天氣有涼了一點嗎?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來源:健康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