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宋清影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榮膺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來源:路透社)
三位獲獎者都是“40後”
諾獎官網顯示,阿斯佩、克勞澤和塞林格分别出生在法國、美國和奧地利。三位獲獎者都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塞林格1945年出生,現年77歲;阿斯佩1947年出生,現年75歲;克勞澤1942年12月年出生,現年79歲。
從左往右塞林格、克勞澤和阿斯佩(來源:CNN)
克勞澤1942年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1969年獲得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阿斯佩1947年出生于法國阿讓,1983年在法國奧賽巴黎南部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是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天文學家曾于1998年将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塞林格曾在維也納技術大學和因斯布魯克大學任職。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柏林洪堡大學、牛津默頓學院和巴黎法蘭西學院擔任訪問職位。2008年,他因“對量子物理學基礎的開創性概念和實驗貢獻”獲得了英國物理研究所的首屆艾薩克牛頓獎章。
三人是10年前諾獎熱門人選
諾貝爾官網介紹,獎項以表彰他們“用糾纏光子進行的實驗,建立了貝爾不等式的違反,并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三位研究人員獨立工作,各自進行了新的實驗來證明和研究量子糾纏。
據《科學美國人》介紹,量子糾纏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其中兩個或多個粒子以糾纏狀态存在。在這種奇怪的情況下,對其中一個粒子采取的行動可以瞬間波及整個糾纏的組合,從而确定其他粒子的行為,即使它們相距很遠。量子糾纏是研究量子計算、通信和密碼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們的發現推進了約翰·斯圖爾特·貝爾的工作,他的定理改變了科學界對量子力學的理解。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成員伊娃·奧爾森表示,三位科學家的工作為量子信息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它動搖了我們解釋測量結果的基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伊爾貝克則表示:“越來越清楚的是,一種新型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我們可以看到,獲獎者在糾纏态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關于量子力學解釋的基本問題。”
在獲獎結果公布後,分析公司Clarivate 表示,它曾預測三人在 2011年獲得諾貝爾獎,“基于分别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系列高引用和獨立發表的論文。”
中國“量子之父”的博士導師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諾獎得主之一塞林格博士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潘建偉的博士生導師。
塞林格(來源:路透社)
潘建偉1970年出生,4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獲得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最高獎項“國際量子通信獎”。
據中科大官網介紹,1996年,在中國科大獲得理論物理碩士學位後,潘建偉投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教授門下攻讀博士學位,理由是“塞林格教授當時剛剛50出頭,年富力強,正處于學術活躍期。”
在塞林格的帶領下,潘建偉以第二作者的身份開創性地完成了量子隐形傳态實驗論文,這一成果奠定了量子信息技術的可行性基礎。
2016年我國成功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發射升空,潘建偉作為“墨子号”首席科學家,也被稱為被稱為中國“量子之父”。
作為潘建偉的博士生導師,在評價中國近年來在量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時,塞林格給予了高度贊賞。他表示:“潘建偉與他的團隊建立起來的成就令人矚目,而且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與西歐任何一個國家相比,對這些項目的運作都更加系統化。”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