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回收過程就像一場高水平特技表演
回收着陸系統可靠性安全性揭秘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攝
回收着陸是載人飛船飛行任務的最後階段,決定着飛行任務的最終成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神舟十二号飛船研制了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回收着陸系統,确保飛船返回艙走穩歸航的最後一段路。
回收着陸系統由多個子系統組成,包括結構、降落傘、着陸緩沖、程序控制、火工品、标位等多種類型産品,集成了光、機、電、熱、高能粒子、柔性特紡材料等多類先進技術。整個回收工作過程包括了10餘項過程控制,各程序動作連貫,環環相扣,就像一場高水平的特技表演,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精測高度開啟回家“大幕”
神舟十二号飛船在軌飛行過程中,回收着陸系統在返回艙内靜靜地守候,直到飛船返回艙穿過大氣層後自由下落至距地10公裡高度時,靜壓高度控制器判斷高度并發出回收系統啟動信号,回收着陸系統才開始工作。
靜壓高度控制器隻是程序控制子系統的設備之一,整個程序控制的“幕後成員”還包括回收配電器、火工控制器、程序控制器、行程開關等,它們分工明确,各司其職,就像人類大腦的不同區域,通過發出程序控制指令信号,控制着“台前”各執行機構完成規定的彈傘艙蓋拉引導傘、拉減速傘、減速傘分離拉主傘、主傘解除收口、抛防熱大底、轉垂挂等一系列不可逆的動作。
逐級開傘完成“急刹車”
1200平方米的降落傘在飛船返回艙降落時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開,否則傘會被空氣崩破。設計師為飛船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級開傘程序,先打開兩個串聯的引導傘,再由引導傘拉出一頂減速傘。減速傘工作一段時間後與返回艙分離,同時拉出1200平方米的主傘。這一系列動作成功将飛船返回艙從高鐵的速度降到普通人跑步的速度。
為防止減速傘和主傘張開瞬間承受的力太大,減速傘和主傘均采用了收口技術,放慢傘繩從收攏到散開的過程,讓1200平方米的大傘分階段張開,保證整個開傘過程的過載處于航天員體感可承受的範圍。航天員感受到這一連貫動作的晃動,才能确認回收系統工作正常。
火箭反推實現軟着陸
防熱大底是飛船進入大氣層後的“铠甲”,主傘完全打開後一會兒,飛船返回艙就會抛掉這身“铠甲”,伽瑪高度控制裝置開始工作,通過發射γ射線,實時測量距地高度。當飛船返回艙降至距離地面1米高度時,返回艙底部的γ表發出信号,“指揮”飛船返回艙上的4台反推發動機點火,給返回艙一個向上擡的力,使返回艙的落地速度進一步減小,航天員便可安全地着陸。
9套故障預案保安全
由于飛船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處于高速運動的狀态,一旦中途出現故障,外界無法采取營救措施,也不可能将程序暫停或恢複到原位重新開始。因此,回收着陸系統的工作過程隻能由一系列不可逆按時序執行的動作組成。
為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着陸系統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五院設計師們想到了一切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為回收着陸系統設置了9種故障模式,涉及正常返回、中空救生、低空救生3種基本返回工作程序,采取了備份降落傘裝置、時間控制器、三組高度開關等多種備份措施,以全面保證返回艙在火箭發射段、上升段、正常返回和應急返回段的安全返回與着陸。
落點标位便于搜救
神舟飛船返回艙安全着陸後,為保證地面搜救系統及時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艙,除布設一定數量的雷達,跟蹤測量返回艙軌道并預報落點位置外,設計人員還為返回艙安裝了自主标位設備,告訴搜救人員“我在這裡”。
據介紹,返回艙落地後,國際救援示位标會發射無線電信标信号,這種信标信号符合國際通用标準,能夠被岸站遍布世界各地的全球海事衛星搜救系統所識别,從而确保搜救人員能夠快速找到返回艙。為方便夜間尋找返回艙,飛船返回艙的“肩部”位置還裝有閃光燈,直升機據此能在夜間發現返回艙。一旦發生意外,返回艙落在茫茫大海裡,返回艙底部裝的海水染色劑會緩慢釋放,将附近水面染成亮綠色,持續時間可達4小時,為飛機和救撈船提供引導。
有了這套設計先進、功能全面、可靠安全的回收着陸系統,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不負重望,安全歸航。(記者 張航)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