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科目二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第四章 教學
都是重點哦~
1.教學的概念
(1)教學的定義
狹義上的教學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
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種統一活動。
(2)教學與教育、智育的關系
①教學與教育: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②教學與智育:途徑和内容的關系。
2.教學的基本任務
①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務);
②發展學生智能,特别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③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⑤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
①上好課的前提。
②備課的三項工作: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還要寫好三種計劃,即學年(學期)教學計劃、課題(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計劃(教案)。
(2)上課
①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②根據教學的任務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新知識課(複習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③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複習過渡,講授新教材(中心環節),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④上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點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氣氛熱烈、闆書有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是上好課的最根本要求)。
(3)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遵守下列要求:①作業的内容要符合課程标準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②作業分量要适當,難易要适度;③要向學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規定完成時間;④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作業。
(4)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面向全體學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
(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一個測驗的指标有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①效度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
②信度(可靠度)是指一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緻性程度。
③區分度(鑒别力)是指測驗對考生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或測驗對被試特質差異的區分能力。
4.有關教學過程的理論
(1)孔子:學—思—行(學—思—習—行)。
(2)思孟學派:《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強調學習過程。
(3)誇美紐斯:“一切知識都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上。
(4)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法,标志着科學的教學過程理論形成。
(5)杜威:學生直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增大意義的過程,是“從做中學”的過程。
(6)凱洛夫: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感知、理解、鞏固、運用”。
5.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間接性;交往性;教育性;簡捷性;有領導的認識(教師的引導性、指導性與傳授性)。
6.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間接性規律)
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間接經驗,間接經驗是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的。在教學過程中應将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防止隻重視某一方面知識的片面觀念。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相統一(發展性規律)
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②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③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隻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實質教育論&形式教育論)。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教育性規律)
赫爾巴特首次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即教學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寓德育于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雙邊性規律)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雙方具有本質的聯系。
7.教學過程的結構
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
(1)心理準備;
(2)領會知識(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兩方面。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效果。
8.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直觀形式有3種: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
①實物直觀,如标本、實物、參觀等;②模像直觀,如模型、圖片、視頻、錄像等現代化視聽手段;③言語直觀。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②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③重視運用語言直觀;④防止直觀的不當與濫用。
(2)啟發性原則: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鞏固性原則: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于知識技能的運用。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複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④将系統連貫性與靈活多樣性結合起來。
(5)因材施教原則: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别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别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别的教學;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緻用。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确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⑤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逐步培養與形成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第三次學習”。
(7)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指教學的内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适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②考慮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特點。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确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确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它是教學的教育性規律的反映。
貫徹基本要求是:①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②教師要結合教學内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9.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在教學中,存在兩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一是啟發式,二是注入式。不能依據方法類型判斷是否屬于啟發式教學,重點在于教育者的操作。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主要有: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學生特點;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講授法
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授法是世界範圍内應用最普遍、最廣泛的教學方法。
其基本要求:内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注意啟發;講究語言藝術;要組織學生聽講;與其他的教學方法配合使用。
②談話法(問答法)
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其基本要求:談話前,教師要對談話的内容做充分準備,并拟定談話提綱;要善問,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形式要多樣化。問題要明确、具體、難易适度,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程度和經驗;談話時要善于啟發誘導,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思考的餘地;談話結束後,應結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小結,給出問題的正确答案,指出談話過程中的優缺點。
③讨論法
全班或小組成員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在高年級運用的比較多。
基本要求:讨論前,教師應提出讨論題目和讨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讨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聯系實際進行讨論,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讨論結束時,教師要進行小結,并進一步提出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
④讀書指導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題;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加強評價和輔導;适當組織學生交流讀書心得。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演示法
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采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基本要求:做好演示前的準備;要使學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準确地感知演示對象,并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②參觀法(現場教學)
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基本要求: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确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準備;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練習法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練習法是中小學各科教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
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适切的步驟;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适當的難度;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與良好的習慣;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②實驗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基本要求:明确目的,精選内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③實習法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内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如數學課的測量練習、生物課的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等。
基本要求: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習用具,分好實習小組。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并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教學組織形式
(1)個别教學制
古代的東西方的學校教學組織形式一般都是個别教學形式。
優點:能做到因材施教。
不足:難以完成系統化、程序化傳授知識的任務,教學效率不高。
(2)班級授課制(我國目前中小學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定義: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基本特點:固定班級;以課為教學活動的單位;固定時間。
在中國,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首先采用這一形式。
主要優點:①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②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③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不足之處:①不利于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③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3)班級授課的特殊形式—複式教學
複式教學是把兩個年級以上的兒童編在一個教室裡,由一位教師在同一堂課内分别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
主要特點是:直接教學和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交替進行。
它适用于學生少、教師少、校舍和教學設備較差的農村以及偏遠地區。
(4)分組教學制
指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為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包括:外部分組和内部分組。
①外部分組,是指學校打破按年齡編班的傳統習慣,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或學習成績編班進行教學。
②内部分組,是指在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班級内,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組。
(5)設計教學法
克伯屈根據杜威的教育思想所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它廢除班級授課制度、打破學科界限、摒棄傳統的教科書。主張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任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能力。
(6)道爾頓制
美國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創設。道爾頓制是指教師不再上課向學生系統講授教材,而隻為學生分别指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有疑難時才請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後向教師彙報學習情況和接受考查。
特點在于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統知識的掌握,且對教學設施和條件要求較高。
(7)特朗普制
美國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把大班、小班和個人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特朗普制既有班級授課制的優點,也有個别教學的長處,但管理起來比較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