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一共有多少魚?
約8.86億尾!
這可不是我胡說的數據,而是《水産學報》刊發的最新論文《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本底狀況調查(2017—2021)》數據顯示:2017-2021年在長江流域共采集到魚類323種,當前,長江流域魚類資源數量約為8.86億尾,資源現存量為12.48 萬噸。
8.86億尾魚中,5.94億尾魚生活在長江幹流,2.08億尾魚生活在鄱陽湖和洞庭湖,各支流生活着0.83億尾魚。
8.86億尾魚看起來數量非常多,但其實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時,長江“四大家魚”的魚苗年發生量還有300多億尾,這也足以說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好在我國在2020年初正式開始長江10年禁漁,通告稱:最遲自2021年元旦當天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産性捕撈。
調查結果還顯示,禁漁之後長江流域魚類資源有顯著上升,其中洞庭湖和鄱陽湖預計在3~5年内能基本達到資源量的平衡,幹流大概需要8年左右能夠達到資源量的平衡。
其中短生命周期魚群有望快速恢複,長生命周期魚群恢複速度較慢。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以鯉魚為例,它們在2-3年魚齡就達到性成熟,這意味着長江10年禁漁期間,它們可以繁殖3-4個世代。
而中華鲟就不同,中華鲟出生後會沿着長江順流而下進入大海,在海洋中生活10-15年才能達到性成熟,再逆流而上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産卵。長江10年禁漁期間,中華鲟隻能繁殖1個世代,繁殖速度明顯比不過短生命周期的鯉魚。
長江10年禁漁效果顯著
長江10年禁漁效果顯著,部分河段的魚數量有所提升,甚至還發生過局部“魚滿為患”場景。比如:湖北52個湖泊自2018年起就實行禁捕政策,禁捕之後很多湖泊魚群數量明顯增多,甚至有多個湖泊的魚群超出了最佳适宜承載量,魚多了之後消耗水中大量的水草,導緻水生态失衡,也會引起水質惡化,最終造成湖泊變臭,魚群集體死亡。
比如:保安湖内的草食性魚類過快增長和底栖魚類攝食擾動,沉水植物被大量破壞,湖泊降解污染能力直線降低,導緻水質下降。
還有一些湖泊因為魚群過多,吃光了湖中的水草,導緻了水華現象頻發,引發水華的藍綠藻死亡之後又會消耗水中的氧氣,造成湖泊缺氧,以至于魚群大量死亡。
當時湖北為了保護湖泊的生态環境,不得不對其中5個湖泊實行“生态捕撈”,捕撈量約1800萬斤,别擔心,生态捕撈是以生态保護為目的,捕撈的魚和個頭大小,以及捕撈量都有要求,是對長江“十年禁漁”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長江故道的江豚保護區,還存在魚太肥的苦惱,原來啊,江豚保護區為了防止江豚逃逸,設置了攔網,而攔網也将魚群攔在了保護區裡。
長江江豚雖然以魚兒為食,但是它們最喜歡的魚兒是體長在20厘米左右,體高不超過6厘米的魚,如果魚兒體型過大,就不再是江豚的食物了。
江豚保護區内生活着太多大塊頭的魚,這些魚沒辦法回到長江幹道越冬和繁殖,再加上長江10年禁漁導緻人們也不能随意捕撈它們,隻能困在故道裡不斷消耗資源,反而會降低當地生态多樣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地還決定放掉一部分個頭大的魚兒,讓它們進入長江主幹,确保江豚保護區内生物多樣性。
很多人擔心長江10年禁漁會導緻長江“魚滿為患”,其實一個健康的生态鍊是不會魚滿為患的,就好像森林裡,鹿、野豬等吃草,老虎吃鹿一樣,它們之間相互制約,難以泛濫。
隻有當生态鍊被破壞時,比如:森林裡老虎減少,才會導緻食草動物泛濫。
長江生态也一樣,隻要生态鍊健全,就不會發生“魚滿為患”,而是魚群數量提升。
長江面臨的危機雖然長江10年禁漁之後魚群數量有所上升,但是長江仍舊面臨着危機。
首先是一些珍稀魚兒在野外已經多年沒有繁殖記錄。
最典型的就是中華鲟,葛洲壩的建立阻擋了中華鲟的洄遊之路,後來科學家發現中華鲟在葛洲壩下方一處産卵,但是自2017年以來,科學家們已經連續5年沒有觀測到中華鲟野外産卵記錄。
除了中華鲟之外,胭脂魚和松江鲈也已經多年沒有自然繁殖記錄,目前主要依靠增殖放流來維持種群數量。
其次是魚類多樣性減少。
2017年以前,長江曆史記錄分布魚類有18目37科163屬443種,而在這次考察中,共采集到魚類323種,隸屬20目39科,未采集到的魚類有135種。比如:白鲟、鯮、鲥等。
還有,長江裡還多了原本不屬于長江的魚,也就是被生物入侵的魚。比如:大口黑鲈、尼羅羅非魚、錦鯉等種類,好在沒有鳄雀鳝的存在。
入侵的生物有可能因為适應了長江生态環境,又因為缺乏天敵而大批量繁衍,對當地生态造成嚴重破壞。比如:羅非魚,在我國自然環境下缺乏天敵,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會擠壓原生生物的生存空間,非常不利于長江生态的恢複。
總的來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摸清了長江的“家底”,為下一步保護長江,保護魚兒提供了數據參考。
#長江##魚##釣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