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快樂簡單純粹,拿到一顆糖,仿佛就擁有了全世界,手裡有糖,四季皆暖。
九十年代末的糖果琳琅滿目,小淘氣、真知棒、珍寶珠一類的硬質糖果經常放在貨架的中間那層,為了方便小個子的我們拿取。串屋雪麗糍、喔喔、咪咪、小石頭等軟糖時常作為拉近朋友之間距離的媒介,從一名同學的手中遞到另一名同學的手裡。
泡泡糖則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存在,雖然和尋常的糖果一樣甜,卻不能在甜味淡去以後直接咽下去,即便如此,它依然為我們的童年時光增色許多。
西瓜泡泡糖,顔色比較多,對于那時候喜歡鮮豔色彩的我們來說有着極強的吸引力。當時用透明的塑料罐裝着,放在小賣鋪的桌子上,單顆售賣,每顆的價格在1毛錢左右。
泡泡糖的外皮很脆,不同顔色的糖味道也不一樣,綠色(哈密瓜味)和紅色(草莓味)最受歡迎,經常能看到同時将兩顆糖放進口中的同學,還有一些同學喜歡在甜味淡去的時候馬上又拿一顆放進口中。
和其他款式的泡泡糖相比,這款不太容易吹出泡泡。
“大大泡泡糖,越吹越大。”
還記得這句廣告詞嗎?
拿到泡泡糖後,先小心翼翼地撕開包裝紙,糖果的兩側總會粘上一些,我們撕着撕着就沒有耐心了,索性直接将泡泡糖放進口中,嚼着嚼着就會嚼出小小的紙塊。
“噗”地吐出,繼續嚼,比誰吹出的泡泡更大、更圓。
時常有同學在醞釀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将整個泡泡糖吐了出來。
升級款——大大卷,切切樂。
拿到以後會先把泡泡糖從盒子裡抻出來,看看到底有多長,之後再卷回去,每次都切下一點點,一盒可以吃好久。
比巴蔔泡泡糖,排名和大大泡泡糖不分先後。
“在一棵翠綠翠綠的翠樹上有一隻翠綠翠綠的翠鳥,嘴裡吃着比巴蔔。”
把這一句話完整地說完,對面人的臉上就已經全是唾沫星子了。
比巴蔔泡泡糖附送的“文身貼紙”,是各個國家的卡通圖案。
貼在手背上、門上、書本上的同學比較多,喜歡搞怪的同學會貼在腦門上,隻是清洗的時候比較費力。
毓明長條泡泡糖,形如其名,是别出心裁的長條形,糖紙上的圖案很好看。
當時的價格大概是一毛錢一塊,隻有一種口味,很耐嚼。
小光頭果凍泡
中間是條狀的果凍,将它揭下來最先吃掉,很甜,口感很棒,是濃濃的西瓜味,吃完這一部分才開始吃泡泡糖。
果凍的“剛”與泡泡糖的“柔”相結合,就像大老虎遇到了小白兔,對于當時最愛嘗試新鮮事物的我們來說有着極強的吸引力。
“少吃泡泡糖,那是老爺爺用腳踩出來的。”
筆者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母親當年的叮囑猶響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