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闆上插槽多就一定是高端貨嗎?答案可不一定哦!尤其是普通家用PC的CPU——這個負責控制PCI-E通道的家夥,能提供的也是“定量”的PCI-E通道數,多出來的插槽,可能就是個噱頭而已。
PCI-E插槽長短不一究竟為啥?
小夥伴們一定發現了,主闆上有不少長條的PCI-E插槽,不過還有那種特别短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PCI-E這種總線技術的特性決定的——PCI-E是串行通信系統,所謂最短的那種是PCI-E 1×,通常顯卡使用的PCI-E插槽則是PCI-E 8×/16×。
所謂1×就是指一個PCI-E通道,PCI-E的特性就好比馬路的行車道,1車道、4車道、8車道、16車道,越寬意味着傳輸速度越高,這一點也決定了PCI-E插槽可以根據使用需求設計成不同長度。而且,PCI-E的這種靈活設計方式可以讓它實現最大的兼容性,16×可以兼容8×(本身尺寸就一緻),也可以向下兼容1×和4×的設備,使用起來比較方便。
2003年PCI-E 1.0标準問世,每通道數據速率為250MB/s,傳輸速率為2.5GT/s。這裡要說明一下,傳輸速率表示為每秒傳輸量,不是每秒位數,因為傳輸量包括不提供額外吞吐量的開銷位;另外,PCI-E 1.0使用8b/10b的編碼方案,直接占用了20%的原始信道帶寬,也就是說實際使用的時候帶寬是達不到标稱值的。
到了2007年PCI-E 2.0标準誕生,對比PCI-E 1.0他的傳輸速率提升到5GT/s。PCI-E 2.0标準依然使用8b/10b的編碼方案,因此有效傳輸速率是4GT/s最大傳輸速率而非5G/s。
針對前兩個版本PCI-E标準中出現的問題,3.0在推遲多次後于2010年推出。最大的改變是PCI-E 3.0将編碼方案從之前的8b/10b升級成128b/130b的水平,同時将将帶寬開銷從20%降低到大約1.54%。所以PCI-E 3.0的8GT/s傳輸速率比特率有效地提供每通道985MB/s的帶寬,性能大幅度提升。這也讓高端顯卡從中受益,使用3.0标準的PCI-E顯卡性能較以往有了明顯提高。
注意哦,設備對插槽都是同代才能匹配,如果是3.0的PCI-E總線插槽用2.0的顯卡,那麼還是走2.0标準,總之就是木桶原理,最低的那個為準。
誰負責控制PCI-E?
控制PCI-E本來應該是主闆芯片組中的北橋,但是随着CPU将芯片組北橋功能集成在一起,這個工作現在是CPU在控制了。舉個栗子,目前多數CPU 主闆可以提供最多40條PCI-E 3.0通道(舉例:i7-8700K 16條直連CPU,主闆PCH芯片提供24條擴展,由DMI 3.0連通到CPU,不過帶寬隻有PCI-E 4×),這些通道不僅僅要做成PCI-E插槽,别忘記像USB、SATA、網卡、聲卡等等也都是要通過PCI-E的通道連接到CPU的,所以即便主闆提供了數條PCI-E 8×/16×插槽,也不是所有插槽都可以同時滿通道(16×)運行的,有的甚至隻有PCI-E 4×的水平,畢竟CPU就提供了20條PCI-E通道,插槽和設備共享這些通道而已。
說了這麼多,隻是希望小夥伴們了解一下PCI-E插槽的作用和意義,尤其是不要讓廠商忽悠了非信奉滿闆插槽就是高端貨,畢竟PCI-E的總通道數就那麼多,無非是共享通道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