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很多自媒體在推送,開始是:慢性淺表性胃炎不要治療;現發展到:沒有症狀的慢性淺表性胃炎不要治療。那麼,慢性淺表性胃炎到底要不要治療?該怎樣治療?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①
關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
胃鏡及活檢病理(上圖)
A.慢性淺表性胃炎; B.慢性淺表性胃炎(Hp );C.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炎一般分為三個類型:
1.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舊時稱慢性淺表性胃炎);
2.萎縮性胃炎;
3.特殊類型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過去的診斷,現在為了内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統一,已摒棄不用,改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2012年國内慢性胃炎共識明确指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舊時稱為慢性淺表性胃炎),2017年國内慢性胃炎共識中已不在出現“慢性淺表性胃炎”這一概念。但在臨床上,部分醫院仍習慣使用“慢性淺表性胃炎”這一疾病名稱。
胃鏡下視角看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與糜爛或伴有黃白色粘液性滲出物。其實,紅腫充血是炎症的普遍表現,就像眼結膜感染了會泛紅、充血的道理一樣。
顯微鏡下視角看淺表性胃炎組織:與萎縮性胃炎的區别在于,顯微鏡下看,淺表性胃炎的腺體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縮性改變,粘膜層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等慢性炎症細胞為主。根據炎症細胞浸潤程度,淺表性胃炎可分為輕型、中型、或伴急性活動等類型。
但很多“健康人”體檢也被診斷淺表性胃炎,這是怎麼回事?其實,胃粘膜淺層本身有少量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屬于正常現象,這種命名并不診斷任何臨床問題。
②
如何區分輕重
胃痛的厲害,檢查結果是淺表性胃炎,而正常人也是淺表性胃炎。如此說來,這個病究竟屬于正常還是不正常?
如果體檢發現淺表性胃炎,沒有任何症狀,此時淺表性胃炎可以理解為正常。
如果是本身有胃痛,最近又喝了酒、吃了藥,去檢查診斷淺表性胃炎,那就要考慮為“胃病”了,這是疾病還沒進展,暫時局限在淺表部位,若不控制疾病繼續發展,可能變為胃粘膜的糜爛或者萎縮。
③
慢性淺表性胃炎要不要治療?
這需要根據有無相關症狀來決定。
該病症狀無特異性,可表現為胃部疼痛、飽脹及堵塞感,常伴有嗳氣、反酸、燒心、惡心、食欲不振、消瘦等現象,可由飲食不當、情緒刺激、勞累和氣候變化等引發。
患者症狀的有無及輕重與胃粘膜炎症的嚴重程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部分患者可以沒有症狀。
1.幽門螺杆菌陽性者,不論有無症狀都需根除!
幽門螺杆菌相關的慢性胃炎是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這一點已十分明确!縱觀國内外指南,都認為需要根除。大量研究也證實根除幽門螺杆菌後可以減輕胃黏膜慢性炎症,從而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還能預防胃黏膜萎縮,從而可能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2.有症狀的慢性淺表性胃炎,當然需要治療。
這分為兩種情況:
(1)短時間内出現上述症狀者,這是胃黏膜慢性炎症在誘因下加重的關系,以短期的對症治療和保護胃黏膜為主。
(2)反複上腹不适者,往往還伴有精神緊張、煩躁、情緒低落、眩暈、失眠、心悸、健忘等,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症狀,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複雜,不易治愈。
這時應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單純按慢性胃炎治療效果不佳,需按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這類患者如果不治療,會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3.沒有症狀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否要治療,要根據病理檢查而定。
這是因為:
(1)胃黏膜炎症程度與患者症狀之間無明顯相關性。
(2)患者症狀有無、輕重還與患者耐受程度有關。
(3)長時間胃黏膜慢性炎症,進一步可發展成萎縮性胃炎,增加胃癌發病率。
據研究:50%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會演化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40%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會演化為腸化生,而8%的腸化生患者會演化為異型增生,而異型增生會演化為胃癌。
④
因此,我建議
1、無症狀的慢性淺表性胃炎,但伴随有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一定要做根除治療;
2、沒有症狀的患者,但活檢病理顯示中、重度慢性炎症,尤其是重度慢性炎症者,仍應适當治療;
3、出現了胃部疼痛、飽脹及堵塞感,常伴有嗳氣、反酸、燒心、惡心、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的淺表性胃炎患者,一定是需要治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