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因為西安的名氣太大了,所以不少與西安同名的城市被迫改名。在東北吉林省,就有這樣一個地級市,原來的名字叫做西安市,因為與陝西的西安市同名,被迫改名,如今卻鮮為人知。
(遼源市)
這座被迫改名的城市就是遼源。
遼源市隸屬于吉林省,地處吉林省中南部,位于東遼河、輝發河上遊。在吉林省,遼源的面積不大,僅5140.45平方公裡,城市建成區面積46平方公裡,占全省總面積的2.8%。下轄東豐、東遼兩縣,龍山、西安兩區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30萬,其中城區人口50萬。
相比于吉林省其他地級市來說,遼源市的名氣不大。但是,很少人知道,這座城市原來的名字非常響亮,叫做西安市。
(遼源市城區圖)
遼源市的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根據史料記載,從遼源市區水源地遺址發現的“人”字形刻紋陶片上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氏族公社時期,遼源人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據《盛京舊志沿革》記載:周代前在遼源市地域就有濊貊、肅慎族勞作生息。
漢至南北朝屬玄菟郡,西漢以後夫餘國據此地。346年于遼源龍首山山城建渤海國夫餘府,即夫餘西徙近燕的後期王城。晉朝為高句麗地,後魏為勿吉地。
隋朝高句麗仍據此地,中原王朝在高句麗範圍之内設立郡縣。唐朝初年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的南蘇州,唐朝渤海國時,東豐縣屬長嶺府,東遼縣屬夫餘府。
最早将遼源叫做西安市始于清末的1902年。此前的康熙年間,遼源地域正式劃為盛京圍場,專為皇室狩獵用地。 此後,因為開墾,這裡的居民多了起來。為了便于管理墾荒農民,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經奉天軍督奏請,在今遼源境内西部、東部各建置一縣,西部稱西安縣,東部稱東平縣,隸屬奉天省海龍府。
為何叫做西安呢?這是當時清朝統治者的美好設想,希望把這裡建成陝西西安一樣的大都市,也讓那些關内來墾荒的農民,有一種家的感覺。
(遼源的地理位置)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清朝政府修築西安城垣,由商民捐資修築4座城門,名曰東吉、西甯、南康、北壽,挖護城河1390米,縣城内設東吉、西甯、南康、北壽4保。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清廷設立奉天省,西安縣隸屬奉天省。後來,奉天省改為遼甯省,西安縣隸屬遼甯省。
東北淪陷時期,西安縣、東豐縣先屬僞奉天省,後屬僞四平省。1947年,西安縣、東豐縣獲得解放。1948年7月,劃歸遼北省第三專署。1948年10月1日,劃西安縣城區及礦區,成立西安市,屬遼北省。這是市、縣首次分設。
1952年4月3日,西安市因與陝西省西安市同名而不易區分,又境内為東遼河發源地而更名為遼源市。此後,東北就沒有了西安市,相反變成了遼源市。不過,遼源市下轄一個西安區,如今還保留着名字。【參考資料:《遼源市志》、《清史稿》】
(每日漢字)
,